大庆六十五中初四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庆六十五中初四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5: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六十五中初四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学校
姓名
班级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共三大题,总分120分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杀戮(lù) 哑(yà)然失笑 B.娴(xián)熟 深恶(è)痛疾
C.绯(fěi)红 万恶不郝(shè) D.消弭(mǐ) 大廷(tíng)广众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春节联欢会上,“小彩旗”翩跹起舞,旋转四小时,寓意季节的流逝。
B. 他第一次上台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说话有些不流畅。
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而又端庄,恬静的脸上充满矜持与温柔。
C. 这条商业街显然没落了,昔日店家门庭若市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自开业以来,杜莎夫人蜡像馆一直门庭若市,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D. 台上精彩纷呈的演出,对应着台下如火如荼的呐喊,这场面真是沸腾了。
随着经济大潮的涌起,开发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过:过失 B.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C.入:指国内 D.亡:灭亡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B.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C.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D.他是一个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选手,这次在青奥会上夺冠,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
A.“六一”节,许多年轻人因为已经长大,也玩起了滚铁环等传统游戏,以此怀念童年。
B.深深眷恋家乡南京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锦上南京》,留下了亲切美好的印象。
C.“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各界知名爱心人士出席仪式。
D.端午节前夕,许多厂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节日礼盒,来满足消费者馈赠亲友的需求。
6.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是一项是(2分) ( )
美国摄影师米凯﹒阿尔伯特在肯尼亚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垃圾堆上的阅读》于2013年2月15日在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中获得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
A.米凯·阿尔伯特在肯尼亚旅游。
B.米凯·阿尔伯特获得一等奖。
C.《垃圾堆上的阅读》获得一等奖。
D.米凯·阿尔伯特拍摄的照片《垃圾堆上的阅读》。
7.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最初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到小说结尾却变成了麻木、狡猾、好占便宜的行尸走肉。祥子的这一变化,正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唐代诗人中,“初唐四杰”是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8.按要求默写(每小题1分,共9分)
(1) ,君子好逑。
(2)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3)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4)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描写雪景颇具浪漫色彩的名句是: , 。
(6)《登岳阳楼》中既是实写,又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湖壮阔景象的句子: , 。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0题。(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2分)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4题(16分)
【甲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文】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
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猥自枉屈          
③固轻其主           ④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
译文:
13.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意思?(4分)


1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 ,
。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仿照第(1)划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协调。(2分)

17.第(4)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正能量”一词在网络上走红,请说说什么是“正能量”?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6分)
公 德
冯骥才
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⑩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l期,有改动)
19.第⑩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 ______。(2分)
20.选文第⑨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 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2分)
2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2分)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2分)

22.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 (4分)

2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4分)
三、写作(50分)
请以“与你一起走过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2. 不少于700字。
3.不得套写仿写,不得抄袭卷子中的阅读文章。
4、卷面清晰工整,不准使用涂改带。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D 6.C 7.C
8、(1)窈窕淑女 (2) 瀚海阑干百丈冰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不知天上宫阙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生、入
10.(1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或者抒发作者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11.(4分)①亲自 ②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③轻视、看不起 ④不,没有(每小题1分)
12.(4分)①(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②纵使稷先生轻视官职俸禄,(1分)我怎么敢轻视霸主之业呢?(1分)
13.(4分)①对国内政局的担忧,②对刘禅是否能采纳建议的忧虑。(每点2分,共4分)
14.(4分)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1分)结合文意分析,(1分)
15.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1分)
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圄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高与热爱。(4分)
16.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2分)
17.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1分)、比喻论证(1分)。引用了俗语和罗曼·罗兰的话,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的观点(1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的观点,使道理通俗易懂。(1分)
18.正能量: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后来引申义为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举例要求: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启迪,内容必须积极向上。
参考示例:我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童心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懂得了"爱的哲学"。
参考示例二: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参考示例三:我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了解到一个老北京人力车夫-一祥子从人变成鬼的悲惨经历,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从而更加珍惜今大幸福美好的生活。
1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分)
20.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德(4分,答“环境对公德形成有作用”“环境培养或败坏公德”等相同意思亦可,但答“美好的环境培养公德”“ 环境培养人们的公德”“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等不给分)
21.(1)“拾”“塞” “放”这一连串动作(这一组动词),表现了德国青年捡拾香蕉皮的行为是自然的(主动的、娴熟的、习惯性的),(1分)说明他具有不妨害别人的公德。(1分)
(2)这里将风中废纸比喻成上下翻飞的蝴蝶,(1分)写出了“他”紧追不舍的情状,体现了“他”的公德心。(1分)
22.“我”是有公德的,因为“我”知道他正在抽烟,便赶紧把烟碟推过去,说明“我”是重视他人存在的(关心他人的)有公德的人。(4分)(答“没有公德”该题不给分)
23.公德是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1分)重视他人的存在。(1分)如: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公德教育;在公共场合应顾及他人的感受;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依据原文,答出任意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