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惠州学考模拟)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开始于( )
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
答案:C
2.(2016·河源学考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D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4.(2016·惠州学考模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是( )
A.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5.(2016·江门学考模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A
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答案:C
7.(2016·广州学考模拟)“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答案:C
8.(2016·珠海学考模拟)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 )
A.中共“二大”
B.一届全国人大
C.全国政协一次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9.(2016·中山学考模拟)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不包括( )
A.代议制
B.政党制
C.总统制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10.中共十五大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科教兴国 B.依法治国
C.平反冤假错案 D.政企分开
答案:B
11.(2016·阳江学考模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香港、澳门问题 D.台湾问题
答案:D
12.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区域自治” B.“政治协商”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答案:C
13.(2016·汕头学考模拟)澳门回归祖国是在( )
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22日
答案:C
14.(2016·珠海学考模拟)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是( )
A.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B.最早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C.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合作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15.(2016·清远学考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答案:A
16.(2016·湛江学考模拟)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下列我国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A
17.(2016·江门学考模拟)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 )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社会制度 D.不同目标
答案:C
18.(2016·茂名学考模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共同发展的需要
B.共同对付苏联的需要
C.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
D.意识形态趋同的需要
答案:C
19.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说:“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时推动这一“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C
2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 )
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
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答案:A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1.(2016·汕头学考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两者都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起点。
答案:A
2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
A.社会制度不同
B.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外交权利不同
解析:A、B、C项都是两者的不同点,但最大的不同点应是A项,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项错误,两者均未有外交权利,因两者都是中国的地方性区域。
答案:A
23.《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解析:据时间1949年、“法治建设”,判断B项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排除;C项是1954年制定;D项是在改革开放后确立,故正确答案只能是A。
答案:A
24.如图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一幕,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清华校门被砸
A.党的“左”倾错误的发展
B.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
C.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野心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解析:根据关键词“根本原因”进行逐项分析,B、C项从属于A项,D项是导致毛泽东对当时形势做出错误估计和判断的原因。B、C、D三项是“文革”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但都从属于A项,故A项是“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A
25.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解析:材料体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D
26.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一国两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解决港、澳、台问题及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1972年美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1972年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1978年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1992年海峡两岸就“一国两制”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解析: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D项表述不准确,符合题意,故选D项。A项表述符合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内容;B项表述符合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内容;C项表述符合1978年底《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内容。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
答案:A
28.“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结合关键信息“亚非”“和平和独立”等判断。
答案:A
29.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A、B、C三项都涉及与中国不接壤的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国都是中国的邻居,所以答案为D项。
答案:D
30.21世纪我国外交方面的新建树主要有( )
①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③达成“上海共识” ④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是在20世纪70年代。
答案:A
三、双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31.(2016·梅州学考模拟)新中国建立时,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外,还有(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表述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错;基层民主选举是新时期的政治制度,D项不合题意。
答案:BC
32.(2015·湛江学考模拟)1967年1月,上海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一事对全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包括( )
A.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出党
B.各省市掀起夺权高潮
C.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D.武斗事件普遍发生
解析:刘少奇受迫害与王洪文在上海夺权没有直接联系;王洪文夺权不能说明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故A、C两项符合题意。
答案:AC
33.(2016·韶关学考模拟)想出门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的王秀贤女士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步入人民大会堂参与国家大事投票。她以农民工的身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种现象( )
A.可使这一阶层的诉求得到更加直接、有效的表达
B.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生动体现
C.王秀贤是农村走向富裕的成功代表
D.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解析: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该现象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与政协制度无关,D项错误。故A、B两项正确。
答案:AB
34.(2016·揭阳学考模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参加了众多国际会议。下列会议中,由周恩来率团参加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雅尔塔会议
解析: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乔冠华,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AB
35.(2016·惠州学考模拟)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
A.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B.美国已经承认新中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解析:A项只能证明中国曾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一起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过贡献,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无关;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CD
课件116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