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八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二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ù)
绥靖(suíjìng)
阻遏(è)
杜聿(yù)明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⑴同:
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⑵异: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1、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结果:河南基本解放。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阻(sè)
阻(è)
欢(dù)春节
(kuì)退
(xiè)气
(yīn)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督战
芜湖
签订
取缔殷红
曲直
对峙
荻港3.解释下面的词语
(1)负隅顽抗:
(2)业已:
(3)绥靖:
(4)督战:
二、文学常识
4.填空
(1)一篇新闻,通常包含、、、、五部分
(2)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三、重点语句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敌阵,(
)长江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
)
(3)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6.试分析这段议论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一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一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教学反思:年级
:八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二、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一;教师参与)
五、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六作业基础训练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分述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写作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