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楞调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包楞调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11-02 06:04:43

文档简介

包楞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段对民歌了解不是很多,但也有个别学生比较喜欢中国民歌,总体还需加大对民歌的了解力度。
3重点难点
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的特点。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片的导入
1.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出示战国时期地图)
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
2.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活动2【讲授】欣赏《包楞调》
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
活动3【活动】相关音程模唱练习
欣赏与实践请同学们跟琴模唱音程,
1---- 5; 2--- 5; 5--- 5;
活动4【讲授】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活动5【测试】编创与实践
为歌曲《沂蒙山小调》划分乐句练习题:
歌曲旋律板书出现,由学生完成。
活动6【导入】欣赏《孟姜女》
编一编,请用“鱼咬尾”的创编手法续编下面的旋律:
1=C 2/4
56 53|2 -|……
活动7【讲授】欣赏《孟姜女》
1.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生: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活动8【作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在欣赏江苏民歌、河北民歌《孟姜女》后能说出他们的不同。熟悉了《包楞调》的旋律,了解了它的情绪。希望同学们多多关注过我国的民歌,将民歌发扬光大。
课件13张PPT。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过程与方法
2.本科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齐鲁燕赵支脉音乐的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神 州 音 韵欣赏与创编:《包楞调》《沂蒙山小调》
      《孟姜女哭长城》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所在位置        聆听歌曲《包楞调》这首歌曲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包愣愣愣”这些衬词的印象最深刻,
他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波。
欣赏与实践
请同学们跟琴模唱音程:
欣赏与实践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包楞调》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片段。
音乐知识卡片:
  包楞调  流行在山东成武县的民间歌曲。“包楞”是民歌中的衬词,有模仿飞快的纺车发出的“楞楞”声得来。欣赏与对比聆听歌曲:
     《太阳出来喜洋洋》
 
思考回答:
 请找出《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在哪?
   
聆听歌曲:《沂蒙山小调》 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音乐知识卡片 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旋律的一种常用方式。学习新知与编创旋律编一编,请用“鱼咬尾”的创编手法续编下面的旋律。
1=C 4/2
56 53|2-|聆听:河北地区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音乐知识:
小曲,又是中国民歌的一个类别。曲调流畅、结构完整,多用长短句。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欣赏了《包楞调》、《沂蒙山小调》、 《孟姜女哭长城》等歌曲,从中了解了齐鲁燕赵支脉的民歌特点,还发现认识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手法创编简单的旋律,希望你们在课下,能够多去欣赏民歌,让民歌的灿烂文化一直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