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练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老师所教的内容,提高歌唱能力。
2.激发学生对唱歌兴趣。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的能力,较好地演唱作品。
4.加强学生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使学生能科学地进行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
1.先介绍歌唱发声原理,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以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
2.使用讲述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发声方法理论知识,能把练声时掌握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歌曲演唱上;
2.气息的控制。
2学情分析
我是在一所农村初中教音乐,学生在小学几乎没练习过唱歌的发音练习,到初中后,又到了变声期,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把学生的嗓子练坏。因此,我每节课都设计有发声练习的环节。
3重点难点
1. 掌握发声方法,并把练声时掌握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歌曲演唱上;
2. 气息的控制。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讲述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具备的三个因素:动力、振动体和共鸣体。让学生掌握歌唱动力为气息,振动体是声带,共鸣体是胸腔、咽腔、口腔、鼻腔等。
让全体学生站立,深呼吸,感受身体放松的状态,带领学生进行缓吸缓呼的吸气练习。以古代声乐理论“擅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乃音之帅也”来讲述歌唱中气息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2
1.讲述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以吸气及吐气来感受呼吸器官,以“WU”音来进行发声感受发声器官。
2.带领学生学习歌唱的站姿和坐姿两种唱歌的姿势。
教学活动3
以10人为一组,分开练习,并指正学生的错误唱歌姿势、歌唱呼吸和“WU”音发声,具体到每一个学生。
教学活动4
布置歌曲,用“哼鸣“演唱全曲。演唱曲目:《摇篮曲》《红河谷》
教师小结,作业布置:
1、让学生复述发声的三个因素,并加以练习。
2、预习:歌曲《映山红》。
3、练习气息的控制。
课件7张PPT。歌唱发声练习
一、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和声带。
喉头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与喉肌构成,如图所示。
1.声带是由两条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左右对称,位于气管上端的尽头处,藏在喉头里面。两条声带可以左右分开,也可合拢,中间通道叫声门 (如下图) 。
2.声带工作原理:声音是由于声带被呼出的气流冲击所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呼吸时,声门是开着的,声门与杓状软骨联合呈三角形,气流可以自由出入;发声时,声门关闭,声带和杓状软骨联合靠拢,呼出的气流必须冲击声门才能出来 ,这时声带不断发出周期性的一开一合的振动,就形成一种乐音性质的声音。
。二、发声器官在歌唱中的正确运用
(一)声带在歌唱中的作用
1.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
重机能状态:重机能是指声带作全部振动时的发声状态,这种机能状态发出的声音是浑厚、结实的声音,即声乐中所谓的“胸声”。
轻机能状态:轻机能状态是是指声带作边缘振动时的发声状态,用这种机能发出的声音是轻巧、纤弱的声音,即声乐中所谓的“头声”。
2.演唱中低声区、高声区及假声区时声带的振动方式: 演唱中、低声区时,声带以重机能状态全长振动,振幅较小,声带振动的体积较大,发出的声音音质较厚、雄壮,带有金属色彩和刚性。
演唱高声区时,声带以轻机能状态边缘振动,振幅较小,声带振动的体积较小。发出的声音音质较轻、明亮,富有穿透力与致远性。
唱假声时,声带以局部长度及声带边缘振动,闭合不严,中间有一菱形缝,所以音色上缺乏金属色彩且“虚”一些。
3.声门闭合
良好的声门闭合时正确发音的基础,声门闭合不良是声音嘶哑、漏气、发声不明亮的主要原因。声带过分劳累致使声带发炎、充血、水肿等,声带的振动及声门的闭合也将受到影响。
(二)歌唱中正确的舌位与喉位及其相互关系 1.正确舌位调整
歌唱中正确的舌位:舌尖松弛自然平卧在下牙的后面,而舌根自然耸起,舌根不能往后堵塞咽管通道。
2.正确喉位调整
正确的喉位应该象闻花时的状态,喉头既不上升也不过分下降,而是适度。但喉头只能相对稳定在这个位置上,而不是绝对不变的位置,因为喉头位置的高低升降还与其他因素有密切关系。
3.舌位与喉位的关系
舌位与喉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学中通常用上挂下沉解释他们,上挂即高舌位,下沉即低喉位。高舌位带来声音的明亮、具有金属色彩及载远性;低喉位带来气息的通畅、深沉,扩大音量及使声音柔润、丰满。舌位的上挂与喉位的下沉必须是同时的。
三、声区的划分及其声区的统一(一)声区的划分
人声分为头声和胸声两个声区。
声区分为头声区、中声区和胸声区三个声区。
(二)声区的统一
声区的统一,实际上是混声的过程。混声即在换声区混入相邻声区的发声状态,使声区连贯无痕形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