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知识链接】
了解“记”这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和感慨。《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
2、了解作者。见《同步》83页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将翻译有困难的文言文写在下面,小组集中后在课堂上提出。
二、了解本课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结合课后第四题)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
;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此处为
;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
;
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
;
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
;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把已经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③退避三舍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志: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作的标记,名词)
③《三国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4、文言句式。(把已经了解的句式画上记号)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
主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⑤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5、出自本文的成语:
★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
:形容没有人询问。
★
: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
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豁然开朗:比喻开阔敞亮的样子。
落英缤纷: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明确故事的线索,讲述故事。(提示:线索、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
二、再读课文,讨论后得出答案。
本文以
为线索,叙述了
的故事。其结构为:
→
进入桃花源→
→
→
三、结合文后第二题,讨论,完成填空。
作者心目中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劳作、
,没有剥削、
,生活安定、
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
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
。
【展示质疑】
【精读点拨】
【达标测评】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
垂髫(
)邑人(
)
诣太守(
)
2、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又名
,字
,
人,
(朝代)著名的
,成语
所指的就是这个故事。
3、解释加点的词语。
落英缤纷(
)
才通人(
)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
)来此绝境(
)
无论魏、晋(
)
便扶向路(
扶:
)(向:
)
4、将下面的文言文进行翻译。
①林尽水源。
译:
②阡陌交通。
译: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④问所从来。
译: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及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
(2)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语句是:
(3)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4)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6、文章一开头写的是桃林的景色,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