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丰收锣鼓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11-01 21: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收锣鼓
教学设计
课题:《丰收锣鼓》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初一年级杜艳娟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在课本的排版上有意把这一单元放在了深秋时节,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对《丰收锣鼓》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把握音乐要素,体验和感受秋天欢庆丰收时强烈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从锣鼓入手,引导学生知道乐曲中所运用的“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彭修文、蔡惠泉编曲,1972年创作。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没有太多关注。小学阶段接触过民族管弦乐作品,能听辨出二胡、笛子、唢呐等常见乐器的音色,并能说出其所属组别。但放到乐曲中对于乐器的音色有时也容易混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分析音乐的能力还需要老师的培养。多数学生当众表演不大胆、不自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聆听、感受和体验乐曲《丰收锣鼓》中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逐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师引导学生的音乐实践教学方式为主,用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在学生赏、唱、敲、舞的音乐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的曲作者、乐队编制、和“螺蛳结顶”旋法。
2、能力目标:
①、聆听作品,能从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和音乐形象上进行简单的分析。
②、聆听作品,能判断其主奏乐器的音色。
③、在聆听分析的基础上,能哼唱主题旋律,能用“螺蛳结顶”的旋法进行锣鼓演奏,能随着主题旋律舞动,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欣赏分析音乐作品,体验音乐情感。
(二)教学难点:
在聆听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的实践中来。
教学用具:
教学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红绸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多媒体应用
1、在《丰收锣鼓》的主题音乐背景下播放一组丰收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人们的表情如何?2、作曲家简介。
1、学生回答:丰收。高兴、喜悦等等。 2、了解作曲家。
1、创设情境。引出本课课题。 2、了解作曲家。
演示ppt 无
1、引导学生初步聆听音乐作品。提问:①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教师补充归纳乐曲的乐队编制。②乐曲的音乐有变化吗?有什么样的变化?依据学生分析,把作品分成三个部分。2、分段播放音乐作品。①引子: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把人们引入到什么样的一个场面呢?②第一部分:听辨主奏乐器。指导学生用演奏乐器的动作跟老师一起徒手演奏。提问:哪些乐器是主奏乐器?提问:乐器频繁交错,它表现了人们在劳动中的什么场景呢?③第二部分:引导学生静静的聆听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问:这一部分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呢?播放第二部分演奏视频。④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对比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提问:对比第一部分音乐,音乐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对塑造音乐作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提问:伴随着这一部分音乐人们在做什么呢?
1、初步聆听音乐作品。①学生回答:唢呐、笛子、二胡、钹、扬琴等等。知道乐曲的乐队编制。②学生回答:有变化。七嘴八舌地说其变化。了解作品音乐结构。2、分段聆听音乐作品。①学生回答:雄厚、响亮、气势宏大等,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热烈场面。②学生按要求用演奏乐器的动作来表现乐器出现的顺序。学生回答:锣鼓钹、二胡、唢呐、笛子。学生回答:收割、运粮、忙碌等。 ③学生:聆听音乐展开丰富联想。 学生回答:休息会、欣赏丰收美景等。 欣赏第二部分演奏视频。④对比: 提问:学生回答:让乐曲情绪愈益激昂等等。 提问:学生回答:唱歌、跳舞、敲锣打鼓喜庆丰收。
1、初步聆听音乐作品。①感受音乐,辨别乐曲中的乐器。知道乐曲的乐队编制。②培养学生能从音乐要素上简单分析作品的能力。 2、用不同形式体验音乐作品。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②提高学生音乐的听辨能力,培养学生灵敏的听觉。 ③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感受乐器的表现力。④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其音乐表现作用。
1、播放音频 2、分段播放音频 播放第二部分演奏视频。
1、演示主题旋律乐谱,播放主题旋律片断音乐。教师唱谱。2、分析旋律特点。切分、十六分音符。3、钢琴伴奏带领学生哼唱主题旋律。
1、熟悉主题旋律乐谱。 2、感受旋律特点。 3、哼唱主题旋律
1、帮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 2、了解旋律特点。3、增强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能力,感受音乐作品。
播放主题旋律片断音乐。
1、播放锣鼓音频片断,提问:这段锣鼓部分有什么特点?2、演示锣鼓点,师生互动,模仿击打。3、画图、出示“螺蛳”实物,引导学生理解“螺蛳结顶”的旋法。
1、学生回答:好像是对应的,等等。 2、师生互动,模仿击打。3、知道“螺蛳结顶”的旋法。
一方面引导学生知道作品运用了“螺蛳结顶”的旋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敲锣打鼓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
播放锣鼓音频片断。
1、根据音乐引出秧歌这一舞蹈类型。提问:这首乐曲让我们想到了人们正跳着什么舞蹈呢?2、示范秧歌基本舞步。指导全体学生随主题旋律体验秧歌。3、师生共舞。
1、学生回答:秧歌。 2、了解秧歌基本舞步。随主题旋律体验秧歌。3、师生共舞。
1、引导学生用舞蹈的形式来体验作品。 2、为下一步教学打基础。 3、活跃课堂,更好地感受音乐。
无 播放主题旋律。 播放主题旋律片断。

沉浸在活动的喜悦之中。
总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