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歌唱祖国》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七年级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词曲作者是王莘。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王莘感慨万分,在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王城了《歌唱祖国》的创作。这首歌曲发表后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雄壮豪迈,带有进行曲风格。
学情分析
《歌唱祖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他们都有一定的印象,因此,学这首歌的困难相对少一些。但也正因为他们有印象,容易产生消极的倾向。如: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或凭印象唱歌,难免唱错而不知错。加上先入为主的影响,改正起来不容易。所以,在课堂上我利用合唱录音、分组演唱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的状态下克服那些消极因素,课堂完成教好,但“英雄的人民……”的节奏有的同学还是把握不准。须多加注意和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唱歌曲《歌唱祖国》,能够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2.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弹唱《歌唱祖国》,学生分段学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验进行曲风格的作品。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祖国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情感引导和肢体动作的练习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歌曲《歌唱祖国》,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的唱好、唱准确这首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三段音乐《我和我的祖国》
《芬兰颂》
《樱花》
):同学们,这几段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静静聆听并想问题
学生初听音乐,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赞美祖国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新课教学(37分钟)
1.针对跳进音型进行铺垫性练习:1
3
5
3
1
(5分钟)
用“a”元音演唱。
解决《歌唱祖国》中主和弦的音准问题。
2.认识四二拍图示及强弱规律。(2分钟)
跟老师按照图示划拍子。
加强学生的节拍感觉。
3.老师带领读节奏,请学生注意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5分钟)
跟老师练节奏
提前让学生掌握小附点节奏和弱起的唱法,为把歌曲唱准确做准备。
4.范唱后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5分钟)
回答问题:音乐情绪是乐观、激昂、热情奔放的:速度为中速。
让学生主动去感受歌曲的几个要素。
5.老师: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3分钟)
学生回答:A
B
A三部曲式。
通过让学生划分段落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认识。
6.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阅兵式时队伍经过广场时威武雄壮的气势,以进行曲风格完整地演唱歌曲。(5分钟)
7.提示在演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或需注意的问题:注意弱起拍的演唱;注意小附点的演唱;注意演唱时每个字母的归韵为“a”元音。(2分钟)
8.请大家找出谱例中的小附点节奏以及代表速度、调式等的音乐记号。(5分钟)
9.重点解决B乐段的演唱。(5分钟)
重点解决切分音、小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
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歌曲《歌唱祖国》是一首充满激情,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齐唱歌曲,歌词与旋律紧密结合,铿锵有力,突出了坚定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歌曲的进行曲风格是通过速度、力度、节拍表现出来的,并通过附点音符与弱起小节的使用体现了歌曲雄壮有力的进行曲特点。而歌曲第二段的抒情情绪在对比中更衬托出歌曲(第一段和第三段)勇往直前、雄壮宽广的气势。
布置作业1分钟
课下自己再唱注意节奏要准,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那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板书设计
歌唱祖国
1
=
F
2/4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有很多地方不规整,需耐心反复训练、特殊处理。1.注意带附点的的节奏,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从而缺乏力量感。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的软弱无力、缺乏感染力。如:“祖国” “家乡” “人民”。3.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不是很准,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那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4.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应多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如何解决这些在课堂上出现的普遍情况,我们应该好好的设计和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音乐课不能单单的只是学习歌曲、欣赏名作、传授乐理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参入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吸取多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华充实到自己的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了迎合学生的种种学习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和艺术感,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求知情绪之下,积极地引导他们去学习优秀的音乐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不同类型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