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1 15: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远安一高2016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题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春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B.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年节的味道比现在浓。
C.如今,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充斥,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
D.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及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比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更健康,因为后者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而前者则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B.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在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社会作用,如南方许多地区耍“板凳龙”的习俗,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C.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在春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D.有人提出的“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显然是无力的,因为它很难对抗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也不契合国情。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的创作构思是极具想象力的,在造型上,它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B.虽然现在的年味淡了,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C.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一定会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D.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也应该学会与时俱进。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①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②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注】①如皋:地名,今属江苏。②传:zhuàn。
4.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B.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C.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D.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士,古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庆历”是帝王的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庆历丁亥”采用的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并用的纪年方法,《兰亭集序》中就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一个“义”字可以统率全书。
D.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后常用“夷狄”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易占治政有方,治理临川的时候,他凭才干而不用强力,就让作奸犯科之人的首领及其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B.如皋发生饥荒时,曾易占努力向州里求援,并越海买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以致如皋百姓再次逃亡。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自己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曾易占侍奉亲老,心思细密,看见他人有难也不袖手旁观,他曾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5分)
(2)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5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3分)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9、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指出作者运用什么典故来表达诗歌情感的,并分析其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论述的句子是“
  
   
,           。”这二者在人的进步中不可或缺。
(2)《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毛一刀
王秋珍
①毛一刀,真名毛英雄。
②毛英雄一出生就担负着父亲毛土根的英雄梦。自小,他就喜欢扛着一把父亲削的木刀走天涯。当然,小英雄的天涯就是毛家村。毛家村的东南边有一个山坡。山坡上的土有黏性,晴天走上去,软软的;雨天走上去,黏黏的。山城上长满了杂草,有牛筋草、婆婆纳、猪殃殃、鸡骨草,还有金樱子。长满刺的金樱子仰着宝葫芦一样的脑袋,俨然一个狼牙棒。小英雄挥着木刀砍向“狼牙棒”,一下,再一下,跃起,挥舞,就像真正的英雄。
③说来也怪,毛英雄看到书上的字,头就会变大。初中毕业他读了技校,从此爱上了雕刻。先是在萝卜上刻,后来在泥巴上刻,在木头上刻。他的白钢刻刀,是父亲专门为他挑的,锋利小巧,被他当宝贝一样收藏。上技校的第二年.他的一幅木雕作品《金樱子》还获得了省一等奖。据说,人家刻好几刀的图案,他一刀就能完成。
④从此,同学们都叫他毛一刀。
⑤毕业后,毛一刀进了木雕厂。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和他说起了砖雕,他一听就痴了。他的眼前,闪现出毛家村的山坡,山坡上有黏黏的泥和那个扛着木刀的少年。
⑥“你疯了吗 你在木雕厂做得好好的,折腾什么呀 再说,这点小山坡有什么好承包的 ”毛一刀把自己考察后的决定告诉了父亲。毛土根吹着几根稀稀落落的胡子,瞪起了并不大的眼睛。
⑦“爸,您就让儿子搏一回吧。是骡子是马,不遛遛,怎么知道 ”毛一刀说。几个月后,山坡上建起了一个小小的窑。那些黏黏的土,成了砖雕的原料。在泥坯脱水干燥到一定程度时,毛一刀会雕刻上梅兰竹菊石榴荷花等图案。这雕刻,说来容易,其实复杂。大样出来后,毛一刀用切、勾、削、剔等手法对泥块精雕细刻,勾勒出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再对细部进行加工,磨光粗糙之处。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每一道工序,毛一刀都不敢怠慢。他整天整夜地守在窑上,原本明亮有神的眼睛下,冒出了眼袋,像横着长的金樱子。
⑧砖雕最难把握的是火候与放水。毛一刀请了有三十五年烧窑经验的师傅。他认真记录相关技术参数,不断地分析总结,全方位地了解各种因素对成品的影响。烧制用“大火”,热窑用“小火”,一天后转为“中火”。慢慢地毛一刀也能像师傅一样,根据火焰的方向、颜色、燃烧的声音,决定是添加还是减少燃料。成品烧制完成后要封窑、放水,让自来水与泥里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这样才会形成砖雕特有的青灰色。放水的速度与节奏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毛一刀一一闯过难关,只是眼袋更大了。
⑨青砖雕的市场越来越好,来毛家村小窑的人越来越多,毛一刀却突然宣布要“闭关修炼”。
⑩“你疯了吗 你折腾什么呀 你和钱过不去吗 ”父亲毛土根又一次吹胡子瞪眼。只是,他知道儿子的脾气,胡子吹的不过是一个形式。
11毛一刀消失了半年。
12半年后,他怀揣中国美院的雕塑艺术结业证书回来了。
13某公司负责人慕名找上他,给了他张大单子,只要做好,那钱可是用畚斗装的。众人都眼馋他,说他有了这“一刀”的本事,一辈子享不完富贵了。
14可是,毛一刀又一次让众人惊掉了下巴。他婉拒了大单子,一个人跑山西去了。
15原来,他听说有一明朝正德年间的古建筑需要修复,可是,几班人马都没能把它修复出理想效果。毛一刀拿来一块块不同的残雕,找来黏土修复观摩。即使吃饭、睡觉。他脑海里盘旋的都是明朝的砖雕特点。
16砖雕技术分堆塑和砖刻,对应着加法和减法。毛一刀琢磨出了道道,将两者巧妙结合,慢慢地修复出了味道。有几位艺人敬佩他的才德,天天跟在后面观摩学习。
17从山西凯旋后,毛一刀病了。连续几个月的修复工作消耗了他太多的心力。可是,当家乡人邀请他修复古建筑时,他二话没说就出发了。遇到资金困难,他还果断地把自己的存款拿了出来。
18有人问他:“您这样做图的是什么呀 ”
19“砖雕会呼吸,有灵魂。修复古建筑的砖雕非常有意义。”毛一刀说这话时,正用手温柔地抚摸着青砖,像金樱子一样的眼袋似乎在跳舞。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二段交代了毛一刀小时候的情况并描述毛家村东南的山坡,其中特别强调了坡上的杂草和坡土的特性,这些内容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描写毛一刀雕刻时,使用了很多的动词,比如“切、勾、削、剔”等,十分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毛一刀的细心、专注和工作本身的复杂程度。
C.小说描写毛一刀学习烧窑技术时,表述了他记录技术参数、不断地分析总结、全方位了解各种因素对成品的影响等,这些都体现了毛一刀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对工作的专心致志等品质。
D.从毛一刀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的发展关键在于结合生活实际,脚踏实地,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认认真真做下去。
E.周围人对毛一刀的做法不理解的原因在于他们看人的成功与否是从是否赚钱的角度出发的,用这个标准判断人虽然在经济社会无可厚非,但也充分显示了农村人以钱为本的陋习。
(2)小说中毛一刀的父亲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划线的三处有关金樱子的内容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一刀有三次大的“折腾”,每一次“折腾”体现的意义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据介绍,这位盲人并非走后门来的,她在美国女子1500米奥运选拔赛中名列第三,许多明眼运动员不能望其项背。
B.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狂傲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C.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新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D.鲁迅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不名一文。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多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B.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C.郭老今年已经72岁高龄,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不肯闲着,积极投身于老年人公益事业。
D.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






①崇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一一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A.⑤①③④⑥②
B.②④⑥①⑤③
C.②④③①⑤⑥
D.⑤①⑥②④③
15.
我们正值高一,书山揽胜,题海遨游,踌躇满志为明日的梦想在拼搏,在这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压力与无奈,请你写对联鼓励你周围的同学。
横批:
上联:?
下联:?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茫茫人海中,我与你相遇了,这是缘;心与心相遇了,这是爱;春风与草树相遇了,这是美;智慧与追求相遇了,这是创造;人道与世界相遇了,这是和平......人生处处都会相遇,都会碰撞。孤立静止,就没有生活,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着相遇的故事,相遇的表象下面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请以“遇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等。
【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书写工整,卷面美观。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D“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无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A原文说的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这里扩大了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C“一定”绝对化,原文说的是“有可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D试题分析: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意: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C试题分析:可以统率全书的字是“仁”。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B试题分析: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7.(1)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曾公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事情(工程)不久就完成了。(“语:告诉,对……说”“太半:大半”“役:事,这里指工程”“罢:完成,结束”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以为:认为”“尔:这样”“既而:不久”“云:说”各1分,句子大意1分
(3)(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准备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补充主语,1分;第一个“封”,名作动,成为疆界,1分;
“阙”侵损,削减,1分)
(4)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活捉并强迫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呀!(特殊句式“所以……者,……也”,1分;“以”,目的连词,1分;“生”名作状,活生生地,1分)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
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同时要注意补出省略成分,调整语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曾公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事情(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到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
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8.第一问:“惊”,“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第二问: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号令庄重严肃令人震撼;严冬初晓、积雪万里,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肃穆的自然景象令人震撼。
【技巧点拨】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到燕台”的倒装。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而且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汉家大将营中,笳鼓声声,响彻天宇;积雪连绵,寒光万里;朦胧的曙色中,旗幡高扬,猎猎翻飞;烽火燃处,紧与胡地相连,塞上苦寒之景,反而显得异常壮伟;海畔云山,拥护着大唐的边疆重镇蓟城,稳如磐石,岿然如山——肃穆的景象,庄重的气派,严整的军容,险峻的地形,稳固的营盘……正是诗人心惊的原因。
9、第一问: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
第三问:揭示主题。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意对即可)
9、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情感,有考查诗歌表现情感的手法。结尾两句:用典。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作者从军之志。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0、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1)AB(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D、E给0分。C项,“面对困难时的执着”有误,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毛一刀对自己工作的认真。D项,“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认认真
真做下去”错误,文中写了毛一刀的三次“折腾”,表现的就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精神。E项,选项说法错误,乡亲们的看法只能体现他们没有远大目标等,不能说“以钱为本”。)
(2)①关心儿子,对儿子充满希望。毛一刀小的时候,父亲为毛一刀削过木刀;上技校时,毛一刀喜欢上了雕刻,他就为毛一刀挑选好的雕刻刀等。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以及希望儿子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②思想守旧,希望儿子生活安定。听说儿子要包山烧制砖雕时,十分生气,觉得儿子在瞎折腾。③脾气急躁,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对于儿子要包山烧制砖雕和后来青砖雕市场好了儿子却要“闭关修炼”的做法,他都很生气地吹胡子瞪眼,表现了对儿子行为的不理解、不支持和急躁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每点2分,共6分)
(3)①通过对金樱子的描写,表现了毛家村山坡的荒凉和小毛一刀的英雄梦想,为后文毛一刀在家乡烧制砖雕埋下伏笔。
②通过毛一刀的木雕作品《金樱子》获省一等奖.说明毛一刀雕刻技术的高超。
③通过比喻的手法写毛一刀的眼袋就像横着长的金樱子,表明毛一刀工作的艰苦、认真,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共6分)
(4)①对雕刻事业的不懈追求。第一次,毛一刀听说砖雕后,就想起了家乡小山上的泥土,决定回乡烧制砖雕,体现了他对雕刻技艺的热爱和对雕刻事业的不懈追求。②提高砖雕业务水平,精益求精。第二次,毛一刀开办的砖雕厂生意十分红火,但他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闭关修炼”,到中国美院雕塑专业去学习,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③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第三次,为了参与古建筑修复,毛一刀婉拒大单子,一个人到山西,参与古建筑修复;家乡进行古建筑修复,他积极参与,还把自
己的存款拿出来支持古建筑修复。(每点2分)
好处:三次“折腾”其实是毛一刀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凸显了手艺人要有工匠精神的主题。(2分)
12.A
 
B项“侧目而视”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C项应为不负众望;D项应为一文不值
13.C  A项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互换;B项“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增进了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顺序;C项两面对一面
14.C
②承接首句,④⑥相连,⑤承①,③承⑤。
15.
万丈书山压鼠辈
无边题海渡英才
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