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7×8+8=
4×6+9=
5×7+9=
3×6+8=
3×9+5=
5×9+8=
7×6+9=
9×4+7=
2×9+5=
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列竖式计算。
216×3
73×3
指名板演,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出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
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
(1)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
(2)组织学生列出算式。板书:24×9=
2.探究算法。
(1)估算。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①24接近整十数20,可以把24看成20来估算,因为20×9=180,所以24×9大约是180,也可以把24看做30,乘9后得数是270,那么24×9得数在180和270之间。②先算10箱就是240瓶,那么9箱一定比240瓶少。
(2)探究笔算方法。
①教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请同学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全班交流。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学生交流)
a.计算时忘记进位,或忘记加进位数。
b.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原因。
(提示:9与2乘得18,加上个位的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乘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2不必写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3.比较分析。
教师:这道题与前一节课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6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2)教师:竖式书写时要把数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对准位置,向十位进的数要写在十位上。
(3)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练习。
出示:49×8=
69×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算完后,比较这两题有什么区别。(49×8:8与十位上的4乘得32,还要加上进位数7;69×8:8与十位上的6乘得48,加上进位数7得55,应再向百位进5,十位写5。)
3.练习十三第1~3题。(课堂独立练习、板演齐练、分组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教学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多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练习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第4~5、7~10,12~15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
2.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小明的作业。
教师: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老师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小明改正。
63×3=189
142×3=326
16×8=848
(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汇报。
(2)教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知识应用。
(1)练习十三第4题。(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你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
99×3=297
99×4=396
(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
99×6=(
)
99×7=(
)
99×(
)=891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述能力,并有所拓展和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就是36。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1)用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请同学观察题目,明白题中给出的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3)指名学生在班里汇报,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交流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