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2 10: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0(《香菱学诗》)
备课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2016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探究香菱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学习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知识链接】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腻(nì)烦
应玚(yáng)
胡诌(zhōu)
辋(wǎng)川 怔(zhèng)怔
颦(pín)儿
2.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24
起承转合:旧时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3
地灵人杰:山川灵修,人物杰出。C
3.作家及作品简介。Y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又丧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雪芹病逝,终年48岁。曹雪芹博学通识,才华横溢,胸多波澜,笔无滞碍,才得成《红楼梦》这一绝世之作。I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共写了七百多个人物,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共120回,据说后40回为高鹗所写。4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C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f
三、合作学习。e
1.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o
①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
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②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 善于鼓励 让香菱多读 要求严格 讲究讨论V
2.找出对人物神态和细节描写的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品质。E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L
3.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人物?k
本文中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众多人物置于同一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围绕香菱学诗一事,不仅表现了香菱的聪敏、执着,黛玉的热情大方,同情弱者的一面,还表现了宝钗的循规蹈矩,宝玉的叛逆等。g
二是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写香菱学诗不仅通过对她的语言(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动作(或蹲在树下抠土)、神态(直径爱女她州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等的直接描写来表现她的痴迷,还通过别人之口(如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来间接描写她学诗的执着专一,另外细节描写也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B
4.本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诗的经过,你觉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有哪些启示 /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V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P
四、阅读练习。x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c
1.“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Q
表现香菱梦中仍痴心于思考诗的状态。=
2.“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叹”香菱学诗作诗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痴”“呆”“傻”的状态。
3.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4.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4587478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587478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