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4:22:40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
活动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教学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两个典型的代表。 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 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学生天地
1)学生和教师收集的资料、图片。
2)有条件的学校或家庭可组织参观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3)http://21世纪教育网jlhs.net/全套历史视频素材库/
背景资料
耒耜:
耒耜是用来耕地的工具。耜分石耜、骨耜和木耜。石耜是磨的比较锋利的石片,牢牢捆在木棒下端制成的。骨耜是用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牢牢捆在木棒下制成的。耒是捆在木棒下端的横棍,使用时手握木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耕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要从房屋建筑、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生产工具、审美和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并让学生学会列表比较分析。
2.要从“最早”的角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信息,如最早的木构水井、木构建筑、织布机、象牙雕刻等,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的认知和认同。
3.从四个方面概括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概况,从而理解本课“原始农耕生活”的真正含义。
1.表格归纳法。在学完本课后,学生可通过列表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如下表:
半坡原始
居民
距今约
6000年
陕西西安东部
半坡村一带
(黄河流域)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还会打猎、捕鱼、采集;会制作彩陶和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
7000年
左右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住干栏式建筑;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挖水井;运用雕刻技术,制作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
  2.综合对比法。在学习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时,对比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建筑,而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出现这种不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建造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通风和防潮。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冬季寒冷,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冬暖夏凉。通过对比出现这种不同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环境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时说明人类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并适应自然环境。
3.史料学习法。远古时代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遥远,可以借助传说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如: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
通过上述史料,借助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会种植庄稼,生活条件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故事导入
由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出问题:我国的原始农耕是怎样开始的?这节课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复习导入
提问我国史前时期的几个早期人类的代表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早期人类还处于穴居的状态,生活以采集、狩猎为主,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始农业、畜牧业是何时出现的?这节课我们就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视频导入
出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的视频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这两个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个杰出代表,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历史。
知识点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教材P6)
1.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半坡居民的主要特征
半坡遗址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半坡居民大多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及保留火种。建房时,他们先在地上挖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在坑中埋设立柱,然后用树枝等材料沿坑壁建起围墙,有的还在内外抹上草泥,以增强牢固性,最后在立柱和围墙上架设屋顶。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是粟、白菜和芥菜。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会制作彩陶、纺线、织布、制衣,并且会用弓箭、长矛、渔叉、渔钩来打猎和捕鱼。
3.半坡彩陶
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莫测,有的则图案化。图案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画符号,有人认为这种刻画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人面鱼纹是中国最有争议的纹饰,有人认为人面鱼纹是氏族图腾,自然崇拜者说它代表了自然;也有人认为是巫术祭祀活动,人们带人面鱼纹装饰物来祈求捕鱼丰收等;还有一种摸鱼图像说,认为是古代人摸鱼时身子浸在水中,只留头在外面,两人对边摸鱼,将鱼逼出来;生殖崇拜说认为,鱼、蛙都是卵生,繁殖能力很强,与原始人类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有关。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教材P8)
1.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7000年左右,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木构水井、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过于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河姆渡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他们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建造干栏式建筑,过着定居生活。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房屋和水井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眼木结构浅水井遗迹。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
(2)水稻与织布
1973年,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文明被发现,人们在那里找到了7000年前的稻谷,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1975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纺专、管状骨针、打纬木刀和骨刀、绕线棒等纺织工具。这是距今7000年左右中国已有最早的原始织机的佐证,也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
(3)雕刻和漆器
河姆渡遗址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磨制普遍精细,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在河姆渡第3层出土了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
  知识点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教材P9)
1.长江流域的水稻种植
目前,中国发现的有栽培稻物证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约七八十处,绝大多数分布在江南百越民族生活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谷。1995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栽培稻谷。1999年,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经文物部门测定为一万年前稻谷的遗存。而早在1963年,广西邕宁、武鸣等地就出土了一万年前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加工工具,与以上稻作栽培的时间相联系,说明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谷的。
2.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
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是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出土的农具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致。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采猎业是当时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人们使用弓箭、鱼镖、网罟等工具进行渔猎,并采集朴树籽、胡桃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养畜业也有一定发展,饲养的禽畜有猪、狗和鸡,可能还有黄牛。与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
3.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进入原始社会以来,农业文明的曙光便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原始农业先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便开始了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刀耕火种”,而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被驯化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可能还有葫芦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家禽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钅矍、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和杵臼。这些成就,表明原始农业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为原始文化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1.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教材P6)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北方原始农耕时代建筑式样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冬暖夏凉,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该图常作为情景图出现在选择题中。
2.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教材P7)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案理念曾经给奥运“五彩福娃”以深刻的启示,留下了广为人知的中国文化符号。
3.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教材P8)
干栏式建筑是南方原始农耕时代建筑式样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上下两层。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该图常作为情景图出现在选择题中。
河姆渡文明发现记
河姆渡村北边有一条叫姚江的大河。1973年夏天,村民们计划在雨季到来之前,在一个低洼处建排涝站。就在他们挖到1米多深的时候,遇到了麻烦,一些杂乱的东西和一些碎石头影响了施工的进度。
当时来到这里检查施工进度的负责人,发现泥土中混杂的这些碎石块好像被人加工过。他挑选了一些有加工痕迹的石头,很快送到了专业考古人员那里。
几天以后,考古人员来到了河姆渡。挖掘工作开始不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木头,这些木头虽然已经糟朽,但还能清晰地看到人为加工过的痕迹。
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口水井,井深1.4米。由于这口水井的出现,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地方可能不仅仅是几个墓葬遗址,很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村落。
在距离地面2米深的地方,考古人员挖掘出11座墓葬和3个灰坑,还有大量的陶片、石器。
他们继续向下挖掘,在这个文化层仍然有一些陶器出土,只是在这一土层没有发现红陶,大部分是灰黑色夹砂和夹碳的陶器。这些陶器的质地比较粗糙,从表面留下的痕迹,专家判断它们应该是在距今7000年左右时被加工出来的。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生活的重要证据。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了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是很快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
考古人员拣起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经过仔细地辨认,他们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
考古人员甚至不敢相信会在距今7000年的地层中发现稻谷,它们真的在地下埋藏了7000年吗?难道新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活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在这个土层下,不断地有混在泥土中的稻谷被挖掘出来。如此大量的囤积,为考古人员提供了重要证据。7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当时已经发展到能够熟练地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了。
在离稻谷不远的地方又有了新的发现,泥土中出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在这些出土的骨制品中,他们发现其中的一件上面还缠着葛藤,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
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接下来的发现让人费解。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木板和木桩,在这些木桩和木板的两端,居然出现了榫卯的痕迹。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已经发现了在木桩和木板上分别凿出榫卯,可以使木桩和木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他们将石头加工成锋利的工具,再用这些石制工具去加工木材。今天这些石制工具依然非常锋利。
考古人员将这些木板、木桩及木构件进行复原,展现出当初的建筑形式。
中国的建筑专家将这种地上架空的建筑称为“干栏式建筑”。他们从中国“有巢氏”的传说推断,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原始人从树上的巢居向地面居住过渡的一种建筑形式。
在木桩和木板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芦苇编织的席子,这些苇编与今天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苇编,从图案到编制方法几乎完全一样。
对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也有了结果:河姆渡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上面的一层已有4700年;第二层有5800年;第三层和第四层距今6210年到6950年。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但从他们留下来的140多件骨制品、大量的石制品和陶器中,我们试图一点点地解读他们在7000年前的生存状态。
河姆渡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200米左右,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这里地势低平,地表平均海拔为1.1米左右。
从出土的大量野生果实来看,这里以前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许多野生果实可以供河姆渡先民采集。
就像古埃及人用绘画记录他们的生活一样,河姆渡人将他们劳作生活的片断记录在陶器上。他们除了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以外,已经开始驯养家畜。
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61种动物骨骸,分属于34个种属。它证明7000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这种地理状况和自然环境是动植物生长的天堂。
河姆渡人正是选中了这样一个天堂,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测量中,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位于东经121°22′,北纬29°58′,几乎在北纬30度线上。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个纬度线上。
河姆渡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古人类学家对出土的几十具河姆渡人的骸骨进行了研究。这些骸骨身高大约在1.63米到1.69米。面部有宽大的颧骨,眶角圆钝,鼻骨低平,铲型门齿,是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
所有的发掘证据,都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氏族聚落生活遗址,他们从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构建起了干栏式建筑,他们靠种植水稻、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芦苇和麻制品。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但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
1998年的一次洪灾,给河姆渡研究者带来了灵感。
他们从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中发现,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了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来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东流了。
在连续不断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的剧变。海水沿河道上溯,从此河姆渡开始遭受洪水的威胁,并变成一片水乡泽国,河姆渡的先民赖以生存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地迁徙,离开这块生息了2000年之久的土地。
河姆渡文明就这样被永远地埋在了深深的地层之下……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材P8)
[答案] ①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建筑;半坡人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半坡人制作彩陶。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教材P10)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工具 □城市的出现
[答案]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工具 □城市的出现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教材P10)
[答案] 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耜耕地,种植农作物。应在上面添加木柄。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于本课内容,学生要掌握农耕时代与农业文明的概念,知道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农业兴起的标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感兴趣,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两个原始居民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原始农业发展的认识。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式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自读导学法。
【教具】
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新课导入】
幻灯片展示:“与你携手,一起探讨人类走向未来的脚印!”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本课的学习。
猜谜语导入新课: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教师: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你们知道我国的农业文明始于何时吗?有没有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从而解开这些难题。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第1~4自然段的内容。(约2分钟)
教师提问:
(1)想一想:半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在人类不断前进的脚步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建造什么房屋?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
学生回答: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半坡人已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教师提问:从《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半坡人的生活用具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半坡人具有一定的审美观。渔猎是半坡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教师强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半坡人过着定居的生活,产生了原始农业,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陶器,进入氏族社会。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请同学们朗读教材本目第1~4自然段的内容。(约2分钟)
教师提问:
(1)想一想,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建造什么房屋?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
学生回答: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这是和南方的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阶段小结: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地域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手工业
房屋式样
半坡居民
约6000年
黄河
流域
磨制石器、
骨器、角器
种植粟
猪、狗等
制作彩陶、纺
织、制衣
半地穴式
圆形房屋
河姆渡
居民
7000年
左右
长江
流域
磨制石器、
骨耜耕地
最早的人
工栽培稻
以猪、狗和
水牛为主
陶器、玉器
和乐器
干栏式房屋
教师讲解: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一样,创造了我国辉煌灿烂的原始农业文明。那么,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是怎样的呢?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本目内容。(约2分钟)
幻灯片展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
组织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并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种植农作物,会饲养家畜,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等。
深入思考: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1)思考题: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2)组织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并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考题:学完本课后,你对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一两句话谈一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不同特点,探究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
课件38张PPT。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议一议: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原始农耕分布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
练习巩固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地 点:
2.时 间: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5.定居生活:
6.原始饲养业:
7.原始手工业: 长江流域的浙江距今约7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水稻(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干栏式房屋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家畜(猪)伏羲氏又叫“庖羲”、“炮牺”、“包牺”。关于伏羲氏的传说较多,据说伏羲氏最大的成就是发明鱼网,教民捕 鱼,即创造了最早的渔业。第二大贡献是发明畜牧业。第三大贡献是采天然火,发明熟食。神农尝百草神农一名即农之神,是主管农业的神人。神农氏教人类播种五谷。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
的国家。最早河姆渡出土葫芦子现代工艺葫芦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可以防潮、通风;可以防蛇虫鼠蚁;可以防洪水猛兽。这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猪纹陶缽,是河姆渡人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具 河姆渡出土陶猪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
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动脑筋: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 间:
2.地 点: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5.原始饲养业:
6.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磨制石器(石刀)木制耒耜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猪 狗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纺线半坡出土粟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半地穴式房屋 动脑筋: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理环境对原始农耕的影响农作物:
长江流域河姆渡: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黄河流域半坡: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住宅:
长江流域河姆渡:干栏式房子
黄河流域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半坡出土鱼纹陶盆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绘有这类
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尖 底 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出。半坡出土的纺轮小结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种植水稻种植粟磨制石器磨制石器
石刀 耒耜耒耜耕地饲养家禽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陶器、简单玉器和原始乐器制造彩陶、织线探究比较: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1、都生活在大河流域;
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过着定居生活;
4、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业;
5、都会烧制陶器,手工业得到发展;
6、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相似不同点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2、两者的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4、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普遍使用弓箭
练一练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D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
A 小麦和玉米
B 小麦和水稻
C 水稻和粟
D 水稻和玉米
C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学会建造房屋
B 原始农业的发展
C 氏族公社的形成
D 知道挖井取水B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
情节是( )
A 种植水稻
B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使用磨制石器C懂得挖掘水井、饮用井水的原始居民是( )
A 河姆渡人
B 半坡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A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是( )

A 生活习惯

B 地理与气候

C 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D 历史传统B假如你来到原古居民家中做客,下面这个房子住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C课件15张PPT。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自 主 学 习知识预习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彩陶6000黄河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新石器时代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二、河姆渡人的生活7000干栏式建筑 水井水井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水稻骨耜陶器雕刻天然漆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二、原始农业的发展聚落粟耒耜农作物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找出并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吧!
半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粟,饲养家畜,会制作彩陶、玉器和简单的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陶器浙江余姚陕西西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地穴式圆形 干栏式粟水稻彩陶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
·歌谣巧记·
西安彩陶在半坡,房屋样式半地穴。浙江余姚河姆渡,七千年前木建筑。水稻干栏式房屋,水井水稻和织布。采集狩猎熟习性,粟稻栽培农业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要 点 探 究探究要点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情境探究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重难点睛
1.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房屋类型不同的原因
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房屋类型不同主要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风保暖。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很大程度上仰赖自然的恩赐。农业的出现使人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中取得了一些主动。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便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是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所以,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课 堂 小 结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 外 链 接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