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纲解析】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认识新中国制定各项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3.
用发展的观点比较认识《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梳理并小组检测】
1.
准确写出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名称以及各自建立的历史意义。
2.
列举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颁布的时间、性质(或地位)、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自主检测】
1.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24分)民主政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0世纪的中国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确保君权。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皇帝大权的就有14条。有人认为这是欺骗中包含着让步,理由是:首先,清政府把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作为一种国策肯定下来;其次,尽管作了种种限制,清政府毕竟在条文中和形式上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第三,清政府通过改革官制,为资产阶级挤进统治机构打开了一条门缝。
——《中国近代史大家谈》第522页
材料二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钦定宪法大纲》的进步之处。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为什么《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起到维护清统治长久治安的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6分)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6分)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解析】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明确基层民主建设是对我国政治建设的新发展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3.
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培养历史鉴别、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问题提出质疑和反思。
【知识梳理并小组检测】
1.
从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两方面梳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写
出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举措。
【自主检测】
1.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
A.
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
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时期的标志是
(
)
A.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B.
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C.
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D.
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颁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考纲解析】
1.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感受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推动力。
【知识梳理并小组检测】
1.
列举“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2.明确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及解决,总结“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意义。
3.
罗列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及其原因。
【自主检测】
1.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中国国力的强大
2.
“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3.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第六单元
第20课答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钦定宪法大纲》的进步之处。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为什么《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起到维护清统治长久治安的作用。(12分)
进步之处:君主立宪政体作为一种国策肯定下来;给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为资产阶级进入统治机构创造一定的条件。(6分)
原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阶级矛盾尖锐;
《钦定宪法大纲》中仍要维护君主专制,成为骗局,丧尽民心;
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和发动革命。(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6分)
借鉴性,较全面地借鉴了美国政治制度和两方政治理论;(2分)
进展快速,不到一年就建立起来;(2分)
曲折性和持久性,屡遭挫折,人民不断努力追求。(2分)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6分)
通过《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分)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2分)
第21课
1、D
2、B
第22课
1、D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