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23、24课)
【考纲解析】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
分阶段,从外交政策、外交成果及意义方面,准确概括并掌握新中国的外交;
2.
补充简单认识新中国六十年代的外交情况,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形成完整认识;
3.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各阶段新中国外交的国际、国内背景,并以此准确理解各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涵义;
4.
其中,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是近年来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建议作为复习的重点。
【知识梳理并小组检测】
1.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阶段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并理解掌握各时期的外交政
策、外交成就;
2.
从背景、性质、影响三方面比较新中国外交和近代外交;
【自主检测】
1.(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4.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
【例题剖析】
6.
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时期,美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韩国、日本……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09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奥巴马还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分析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6分)
(2)尼克松所说的“巨大的分歧”和“鸿沟”主要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越过“鸿沟”进行会谈的共同目的。(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其原因。(8分)
第七单元
第23、24课
1、A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之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答案】A
2、B【知识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
【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答案】B
3、C
4、A
5、B
6.
(1)政策:敌视新中国。(2分)
原因:美苏冷战,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4分)
(2)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共同目的:应对苏联的威胁。(4分)
(3)
态度: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2分)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
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需要中国支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