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战国七雄,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掌握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法学法:分组教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通过《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绘制“春秋霸主”“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渗透地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认识水平。
2.通过“材料研读”,体会商鞅变法的特点;通过“课后活动2”,认识商鞅变法的有效性,理解其变法成功的原因。
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安排几位学生表演《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话剧,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4.借助《都江堰示意图》,分析都江堰的功能和价值。
1.亲历体验学习法。通过分别使用石器、骨器、青铜器和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模拟使用某种工具的情景,体验各种工具的优劣,从而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它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得出: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图文结合学习法。通过教材中的图片,结合文字介绍,可以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观察《都江堰示意图》,了解这座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课本剧表演学习法。通过搜集整理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找有兴趣参与的学生分饰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整理和把握各角色的心理、语言,上台表演一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历史剧。通过表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导入
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还下令: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于是又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这时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这件事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持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由“徙木立信”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导游导入
出示都江堰旅游图片,由学生担任小导游,介绍都江堰,以此导入新课。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教材P31)
1.七雄形成
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无数次争霸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国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2.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
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兼并结局: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教材P33)
1.变法原因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变法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军事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经济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变法意义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商鞅之死
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
在商鞅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新法严峻。”按照商鞅制定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这还了得?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诬告商鞅谋反,并派兵追捕。商鞅有口难辩,只有逃亡。在一个月色初上的黄昏,商鞅逃到了函谷关,关守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但商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一家店主都告诉他:“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要受连坐之罪!”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自己当日颁布连坐令时,又何曾想到会身陷此令?商鞅走投无路,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结果战败。秦惠文王对他实行了严酷的车裂之刑。
5.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材P34)
1.都江堰的修建
为治理水患,公元前256年,秦昭王起用隐居于蜀的李冰担任蜀郡郡守。李冰果然不负众望,率众经过八年艰辛努力,终于建成这座造福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2.修建都江堰的原因
成都平原是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击而成的。岷江从地势陡峻的群山中奔流而出,进入成都平原以后,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会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水量减少,两岸人民又深
受干旱之苦。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治理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改变这种水旱连连的困难局面。
李冰是一个有远见卓识、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实地勘察,并注意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最后决定因势利导,在岷江出山口的灌县附近修建都江堰。
3.都江堰的基本结构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这项工程主要由三个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4.都江堰的作用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自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人间天堂。因此,人们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之国”,后来又把整个四川称作“天府之国”。2000年,都江堰与邻近的道教名山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1.铜冰鉴(教材P31)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挖掘出至今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青铜冰鉴。该冰鉴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千克。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作为点缀。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
2.战国形势图(链接教材P3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魏、韩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都江堰导游词(节选)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肯定都看到了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2200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在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3世纪的蜀郡郡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以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200万亩扩展到 1000 多万亩。
我们从观景楼往下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流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嘴,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分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平凡。其实正印证了“伟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22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教材P32)
[答案] 厌恶战争。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教材P33)
[答案] 赏罚分明,注重法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材P35)
[答案] 都江堰的建成,使得成都平原农业快速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水旱无常的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教材P35)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答案]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教材P35)
[答案] 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秦孝公死后,由于守旧贵族的诬告,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教材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对学生很好地理解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时代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当时的著名文化遗产都江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状况;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对于本课涉及的“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难以理解。这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思路。如:经济变革引起了政治变革,要结合上一节课中“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材料研读法、辩论学习法、问题讨论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阅读本课前言导入新课。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一、战国七雄
教师:我们讲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时提到“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统一”。到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你能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吗?
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教师:“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2.七雄争战的特点
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①找出两幅图的不同。②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有哪些新的特点?④著名战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不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讲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过程不同,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体现在战争中,就是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兼并”为主。历史在争霸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3.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
教师: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从中你发现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由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过渡:由七雄的此消彼长和秦国的崛起,引导学生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导入下一个主题——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教师提问: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那么,商鞅变法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段后回答。
2.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商鞅的生平吗?
学生阅读“人物扫描”后回答问题。
教师简要介绍商鞅的生平以及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主持变法。
教师提问: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就足够了吗?哪位同学能够讲述“徙木立信”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教师引导:课前同学们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商鞅及其变法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你将怎样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将要被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的旧贵族,你对改革会是什么态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专横的落后局面,你对改革又会是什么立场?
3.变法的具体内容及结果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学习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学生各抒己见。
4.各国变法的影响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思考题: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提问: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主持修建者是谁?
学生看书,直接回答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都江堰示意图》,播放视频,展示都江堰的工程原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李冰治水的思路是什么?
(3)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4)都江堰的结构是怎样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经受了2008年的大地震。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教师提问: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人间天堂。因此,人们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之国”。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使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修筑都江堰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板书设计】
课件10张PPT。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匈奴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与春秋时 期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著名的战例? 提示:
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明显扩大,战争目的也由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著名战例: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
长平之战。想一想商鞅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县制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经济发展官兵英勇作战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农民积极劳动国富能打胜仗兵强编制户口,加强刑罚,统一度量衡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课件19张PPT。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 主 学 习知识预习一、战国七雄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晋国齐国拓展疆域参战兵力桂陵之战秦国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商鞅变法铁制工具牛耕富国强兵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免除徭役356秦孝公县制世袭特权户籍制度土地自由买卖爵位赏赐土地大为增强战斗力最强盛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李冰宝瓶口飞沙堰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成都平原防洪 灌溉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找出并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吧!
公元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春秋时期,秦国蜀郡郡守商鞅在岷江上修筑的灵渠,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东北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3)错误: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成都平原公元356年公元前356年春秋战国商鞅李冰灵渠都江堰东北平原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别提示·
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目的是否达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所以变法是成功的。
·浓缩记忆·
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一个时间:公元前356年;两个人物:秦孝公、商鞅;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八项措施。方法集锦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水利工程都江堰
一个专家:李冰;一大影响: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歌谣巧记·
七雄争霸多激烈,战国后期秦最强。孝公治国用商鞅,效果最好秦国强。六国再也无力挡,最终统一奠基础。李冰修筑都江堰,防洪灌溉成天府。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要 点 探 究探究要点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情境探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重难点睛1.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特点均表现为战火连绵不断,这两个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1)目的不同:春秋时期,诸侯发动战争是为了争霸,且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胜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图明显。战国时期,诸侯发动的是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更为残酷。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影响不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别是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从个人品质看: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课 堂 小 结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 外 链 接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内容造成的?(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变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
A.秦国B.齐国 C.燕国 D.赵国
3、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二、填空题
4.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 ,发展 ,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5.公元前 年,商鞅在 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 国家。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和 的矛盾。
7.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
提高训练(10分钟)
三、材料分析题
8.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四问答题
9.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变法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3 CAA
4.封建统治、封建经济5.356、秦孝公 6.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7.李冰、都江堰、防洪灌溉
8.⑴商鞅、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⑵代表地主阶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令商鞅进行变法;⑶治理国家不应墨守成规,需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改革、变法,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9.内容: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历史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