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6:43:33

文档简介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控制的政治思想主张及教育成就,了解百家争鸣中所涌现出的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思想主张,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孔子》主题曲)
孔子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物了,至今依然受到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尊重,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那么,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百家争鸣又有哪些思想学派呢?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依据教材内容对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和著作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讲述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
1. 孔子。主要分析其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 老子。分析其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社会急剧变化—反映在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军事上,长期战乱,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政治上,变法运动兴起,封建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对各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以下问题:
1.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有哪些主要话题?为什么会以它们为主要话题?
主要是关于战争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需要。
2. 诸子百家中哪一观点最符合时代潮流?
法家。有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所决定的。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分析讨论,理解教师分析总结的问题,从中得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的认识。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老子(道家)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
派别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孙膑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们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其思想核心中的精华,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板书设计: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
1.课堂短剧《因材施教》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2.课堂辩论: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
学生甲: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乙: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对应了吗?
学生丙: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儒家处于礼教极端,而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丁: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因为毕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再说说道家。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戊: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决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如果说儒家的“仁”和“礼”是温情脉脉的精神鸦片,那么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用得好,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武器,用不好,则会成为自我灭亡的武器。
学生己:我认同的是道家。因为如果像儒家这样,无视个性的差异,蔑视个人利益,那思想就越来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是使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学生庚: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苦。不见得吧!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错了事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学生辛: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国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个空壳,久之,民众一定会对这种“刑罚”有所反抗。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把屠刀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古时候跳回现实生活,就拿学校做比喻,你要校风好,难道就要老师上课拿着一把戒尺,谁不认真听课,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谁做错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严厉地惩罚他吗?不是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更加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变得更坏、更反叛。如果你“无为而治”,虽然到最后“无为而无不为”,但中间那段时期,你的校风差得无可挽救,谁也不会再听你说。如果用“仁”和“礼”来教化学生,和他们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1.搜集孔子在政治思想和教育等方面的名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体会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等归纳成一个表格,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认识。
3.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派别,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开展一个小型的辩论会,体会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列表归纳、比较记忆法。列表归纳是学习科技、文化部分的一种主要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等重要历史信息可以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对比区分记忆。
2.情景体验法。为了加深对各家思想的认识,可以模拟生活中的一个情景,通过想象各学派的处理方法,反思各家思想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
3.撰写人物名片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通过撰写这些著名思想家的人物名片,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知识,还能提高综合归纳和概括能力。
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实行“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史书导入
早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将孔子列为世家。所谓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孔子虽独尊但并未封王,司马迁却独具慧眼。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门后人两千余年来真的世袭公爵。在中国历史上,唯有孔家不受改朝换代影响,形成独一无二的孔府世家。孔子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受此礼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去了解他的思想与成就。
复习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请你列举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系列变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所列举出来的变革都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体现,而在思想上所呈现出来的学术繁荣现象则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吹响了号角,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的一系列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去一睹他们的风采。
背诵导入
同学们已经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了《论语六则》,下面大家齐背《论语六则》。请一位同学对《论语六则》的内容进行翻译。教师总结后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更加详细地学习孔子这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知识点一 老子(教材P36)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又称《老子》)一书,其思想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教材P36)
1.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开中国私学之始。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孔子中年后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孔子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整理文献,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并继续从事教育。
2.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在孔子提出的爱人、忠恕、孝悌、礼、让、中庸、信、义、宽、敏、恭、惠、勇等道德规范中,始终贯穿着“仁”的思想和要求。
礼:所谓的“礼”,是指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的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仁”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3.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后来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也因此成为封建时代的大圣人,受到人们的崇拜。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教材P38)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思想流派。
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百家争鸣的影响及对现代的启示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一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思想自由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老子像(教材P36)、孔子像(教材P37)、墨子像(教材P38)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始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0年),姓墨名翟(dí),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2.《论语》书影(链接教材P37)、《韩非子》书影(链接教材P39)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总集,是韩非死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重要典籍,也是百家争鸣高潮中的一部学术巨著。今传《韩非子》五十五篇,基本上是韩非自著。该书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具有独特风格。
孔子的弟子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成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字子渊,亦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其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之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呢?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他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出公十二年(前481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仲由冠缨,仲由目眦尽裂,严厉呵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公元前520—前456年,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深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言偃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言偃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年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晳,亦称曾晳,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点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曾点被追封为“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曾参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曾参著有《孝经》和《大学》。他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千米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教材P37)
[答案] 孔子十分注重道德建设,他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吏治建设以及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借鉴意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教材P39)
[答案] 体现了孟子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教材P39)
[答案]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教材P4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为政》
[答案] 孔子的至理名言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给我们以启发和教益。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教材P4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答案] 孟子指出了“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既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内容。孔子的生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是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本课主要介绍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既要认识这些主张的不同,又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及教育成就;了解百家争鸣中涌现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与本课的学术思想进行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墨、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情分析】
七年级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另外,七年级学生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表现欲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情景学习法、列表归纳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派别的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4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6位代表人物,因此,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这6位代表人物与6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分组进行学习。
新课学习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在课外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第一小组——老子(道家)
(简介)老子生平:姓李,名耳,谥号聃,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学生活动1: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举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二小组——孔子(儒家)
学生活动2: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应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简介孔子的生平。(略)
主持人简要介绍: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补充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过多地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若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即可,下同)
学生活动3: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第40页课后活动1。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启发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吗?
第三小组——墨子(墨家)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
思想主张:“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学生活动4: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名门徒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四小组——孟子(儒家)
简介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思想主张:“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学生活动5:知识竞赛
(抢答)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第五小组——庄子(道家)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主张: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学生活动6:故事会:你读过《庄子》这本书吗?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吗?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小组——韩非(法家)
简介韩非生平: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散文家。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学生活动7:简介韩非和李斯的故事。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并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言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思想主张:
(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学生活动8: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如治国:①儒家:“仁政”。②道家:“无为而治”,是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③法家:法治,是向前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
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怎样来治理国家/班级?
引导: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地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
派别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板书设计】
课件35张PPT。百家争鸣西方学者说世界有三个圣人,一个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另一个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一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一、孔子 圣人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名片思考:当时各国国君为何不接受孔子的政治主张? 提示: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 度,体现了保守的一面。与当时诸侯争霸的要求不符。 大思想家 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人不愿返回家乡。只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啊!”
“苛政猛于虎”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大思想家“仁”的学说同时还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和谐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反对苛政和任意邢杀“礼”教育主张1.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广收门徒 2.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3. 学习态度 谦虚好学4. 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大教育家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这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动脑筋想一想,孔子的这些教育主张,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指导?“礼” 我们该如何评价孔子?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反对苛政,兴办私学,因材施教,具有进步作用。
但是,他主张恢复旧制度,轻视农业生产,显然是思想中的糟粕。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的思想学说成为后来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曲阜三孔知识拓展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 二、思想家老子3、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对立面?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做过周朝的史官,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
相传老子曾经张嘴让学生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2、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是否有用?1、老子的话什么意思?《道德经》书影难 ——
长 ——
高 ——
强 ——
前 ——
生 ——易




死祸 兮,福 之 所 倚;福 兮,祸 之 所 伏。反 义 词“百家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针对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待统治者采用。客观环境:变法、动荡
人才准备
现实需要原因: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牛耕和铁器的推广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的争鸣)最根本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2:宽松的政治环境,新兴地主阶级巩固自己政权需要大量人才。 3:“私学”的出现,孔子开创私学使得收教育
范围扩大。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ˇ诸子ˇ,ˇ百家ˇ则指这些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孔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膑墨家法家
老子道家
孙武兵家儒家始于春秋,鼎盛于战国孟子名片 亚圣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母与孟子 ︱孟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荀子》书影荀
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主张:墨子名片 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其中哪一个主张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孟子《庄子》书影庄
子主张: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名片韩非子
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法治”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孙
武清版《孙子兵法》书影兵家学派创始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 孙膑 战国
继承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 兵家学派代表人物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兵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春秋晚期春秋晚期战国战国战国战国战国《孙子兵法》《春秋》《道德经》“仁“的学说反对战争,主张“仁政”主张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兼爱”、“非攻”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韩非子》《墨子》《庄子》《荀子》《孟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春秋晚期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三、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更容易被战国兼并时期的统治者所接受? 法家! 知识回顾:“学而时习之”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孙武
老子
韩非“改革变法”
“爱人”
“无为而治”
“仁政”
“非攻”
“知己知彼”
“事物对立面” 我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法家:
严格处罚儒家:
教育引导道家:
自我觉悟你认为
……知识巩固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3、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出自( )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 《韩非子》5、法家思想中最受战国统治者赞赏的思想是( )
A 社会改革的思想
B 法治思想
C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D 大力发展军事的思想6、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遭到各国国君的拒绝,主要是因为( )
A 出身低贱 B 背叛祖国
C 宣传“仁”的学说 D 主张教育立国课件21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知识预习一、老子楚国道家 第8课 百家争鸣顺应自然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道德经 第8课 百家争鸣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仁仁西周 第8课 百家争鸣大教育家有教无类论语 第8课 百家争鸣三、百家争鸣兼爱非攻 第8课 百家争鸣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顺应自然和民心  第8课 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发展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思想和学术  第8课 百家争鸣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  )
(2)春秋时期的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编写了《论语》等著作。(  )
(3)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 第8课 百家争鸣(4)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主张“兼爱”“非攻”。(  )
(5)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第8课 百家争鸣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由孔子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载了孔子的思想。
(2)可用对比的方法识记各家的学说。比如关于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韩非则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第8课 百家争鸣·歌谣巧记·
道家老子看正反,学说记在《道德经》。儒家孔子说仁爱,办学收徒三千人。“有教无类”出贤能,言行收录在《论语》。百家争鸣好形式,墨儒道法均在此。“兼爱”“非攻”墨主张,“仁政”治国是孟子。庄子治国顺民心,法家韩非法治倡。 第8课 百家争鸣探究要点 老子、孔子的主要成就和百家争鸣及影响情境探究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重难点睛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使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8课 百家争鸣2.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的意义
(1)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第8课 百家争鸣局面
一、单选题
1. 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2、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本兵书是( )
A.《八阵图》 B.《三十六计》 C.《孙膑兵法》 D.《孙子兵法》
4. 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解。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古代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5. 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之一理念的是 (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战国时期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一思想的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7.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频繁的争霸战争 B. 学术繁荣 C. 社会大变革 D.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8.完成下列表格:
?姓名
?学派
?著作
?思想
?
?
?
?仁
?
?
?《道德经》
?
?
?
?
?兼爱,非攻
?
?法家
?
?
?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 回答: ①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联系当时的背景简评他的观点。?
②材料二是谁的主张?他代表了哪家学派?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什么社会现状提出来的?
? ③目前,西方有很多政治家提出借鉴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来治理国家;随着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正朝着有序的法制社会的轨道前进。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你认为他们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借鉴?
10.想想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
?
11.有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采取道家无为(顺其自然)的方法更有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1-7 ABDBB DC
8、
?姓名
?学派
?著作
?思想
?孔子
?儒家
?《论语》
?仁
?老子
?道家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墨子
?墨家
?
?兼爱,非攻
?韩非
?法家
?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1)孔子,儒家,体现了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的观点。
(2)韩非子,法家,他的观点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针对当时国家分裂的局面,该观点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0.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11.无法而治,会产生放纵的缺陷,虽然比较民主,但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家长应该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