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6:34:53

文档简介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比较抽象,可结合教材中的数字进行说明,也可讲解秦代残暴统治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秦的暴政。
2.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学习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搜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时期的成语小故事,开展一个小型故事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材料分析法。展示材料:“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情境,启发思维。进一步查阅资料,学生会揭开谜底:秦朝刑罚残酷,有车裂、腰斩、族诛、连坐等,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这样,平淡的原始材料鲜活起来,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乐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数字计算法。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可以先阅读教材,了解当时徭役、赋税的相关数字,然后归纳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以加深对陈胜、吴广起义更深一层的理解。还可借助教材中秦朝征发徭役之数,形象地揭露秦朝的暴政,增强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
3.成语故事会。本课涉及的成语、典故较多,可组织同学们讲故事,归纳成语、典故,加深记忆,感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鸿门宴;指鹿为马;揭竿而起;鸿鹄之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的故事,有些还可以编排成小品,在课上或课下表演,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故事导入
由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秦朝末年繁重的徭役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再加上繁重的赋税和严酷的刑罚,终于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秦统一中国”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秦始皇对历史发展有哪些重大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秦始皇对历史的重大贡献,后世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人评价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起寻找答案。
成语导入
出示囹圄成市、赭衣塞路、指鹿为马、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约法三章等一系列成语,请学生逐一讲述其含义。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典故的由来吗?这一系列的成语为我们上演了秦末至汉朝建立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共同了解这段历史。
知识点一 秦的暴政(教材P47)
1.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的时候,一心想让秦朝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绵不休,但他绝没有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秦朝就灭亡了。它的速亡留给历史可以思考的内容甚为深刻。尽管秦始皇采取了种种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他的独裁专制、横征暴敛,早已埋下了速亡的祸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连续的大兴土木,动摇了统治基础,人民不堪重负,痛苦到了极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秦朝被推翻。
2.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
据史书记载,秦统一后,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征发劳动力竟达全国人口的15%。“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秦繁重徭役的控诉。
秦朝刑罚残酷,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秦二世嬴胡亥,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胡亥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并杀害其他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后来又迫害大将军蒙恬兄弟,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而死选择了自尽。
知识点二 陈胜、吴广起义(教材P48)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公元前209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陈胜、吴广牺牲后,由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农民起义战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咸阳,秦朝被农民革命力量所推翻。
知识点三 楚汉之争(教材P49)
1.经过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攻占咸阳后,曾经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而深得人心。但是刘邦先入关中引起了项羽的愤怒,他率军攻破函谷关,攻打咸阳。公元前206年,项羽军队40万驻扎新丰(今陕西临潼区东北)鸿门(今临潼区东项王营)。当时只有军队10万人的刘邦,赴鸿门宴拜会项羽,表示恭顺。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
项羽任人唯亲,处于汉中的刘邦却注重招揽人才。他采纳萧何的策略,将巴蜀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公元前206年,刘邦出兵攻打项羽的老窝彭城,楚汉战争正式爆发。公元前206—前203年,刘项之间激战3年,相持不下,双方暂时议和,以鸿沟(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属于楚,河西属于汉,以保持“中分天下”的局面。
公元前203年底,楚汉重新开战。羽毛丰满、兵力强大的刘邦集合众将,将项羽重重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四面楚歌的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拔剑自刎。公元前202年6月,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在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
2.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前后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以及词语、地名,最著名的有指鹿为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衣锦还乡、先发制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一决雌雄、楚河汉界、十面埋伏、江东父老、东山再起、霸王别姬、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鸿沟、冠亚季、冠军、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齐等,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3.楚河汉界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今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
1.《大泽乡起义》(教材P48)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大泽乡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为以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2.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链接教材P49)
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从蕲县大泽乡起义到失败,为时半年。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推翻了秦王朝,历时两年半,此时的战争性质应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该图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的两个阶段,展示了战争的整个过程。
项羽死亡之谜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之后于乌江自刎,这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然而,史学家计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此提出质疑,经过20多年的考证,计先生于2010年成功推出新著《项羽死亡之谜》一书,书中以大量实地考察和历史证据对“项羽乌江自刎”予以否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项羽死亡之谜》一书指出:项羽其实是战死在秦代东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南二龙乡境内。当然,对于霸王死地问题,我们相信还会有一番论争。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读完《项羽死亡之谜》,我们这些也曾研读过《史记》的人,会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思考:你会感到计先生的读史方法非常独特,他探索历史人物事件的视角很是新颖。读完《项羽死亡之谜》你会豁然明白: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去解读。一本远古而又凝重的《史记》被读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历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离我们很近,近得我们可以用心灵和他们交流和沟通。
《项羽死亡之谜》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观点新颖。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论证都属前所未有,略举几例供大家分享:
一、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这是《史记》记载又为人所共知的典故。然而,历史上却从未有人对故事内幕提出疑问,比如:项羽垓下被困时难道没有考虑楚军出路?或者称之为战略选择?项羽后来又采取了哪些战术行动,从而使楚军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实现半夜突围,“南出驰走”;而“平明,汉军乃觉之”——直到天快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王已经逃走。
二、项梁、项羽率8000子弟抗击秦军究竟是从哪里渡江的?项羽和乌江的不了情结起于何时、缘于何因?乌江亭长到底是何许人也?项羽阴陵迷路时发生哪些蹊跷?
三、虞姬究竟死于何地、怎么死的?为什么安徽会出现灵璧、定远两个虞姬墓?还有,《今上本纪》为什么和《封禅书》出现大段重叠?司马迁对于同一个人物为什么前边描述他是神、后边又说他其实是人?汉代大学者班固为什么说《史记》记载“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们应该以何心境来解读《史记》?《项羽死亡之谜》一书对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多悬谜,都在尊重《史记》记载的基础上,作出顺应规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论证。
尤其是,计正山先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和态度慎读历史,从而实现了历史人物、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近距离靠近,比如,该书中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经据典,而是以当时环境为背景从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补缺史料记载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沉重的历史记载,变成充满情趣智慧又摒弃唯书僵化的全新史学观念。
著名学者冯其庸称赞计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强力挑战,也是给“正在QQ”的书斋史学家发出一次“窗口抖动”。
史书记载、历史遗存、民间传闻外加情理分析——计正山先生在解读历史中所采取的这种3+1思维方式,从而使原本高阁的历史研究,进入更多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认为这是《项羽死亡之谜》一书的闪光之处,也许这将成为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视角突破。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教材P48)
[答案] 秦代的刑罚残酷。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教材P48)
[答案] 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教材P50)
[答案] 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得民心;善于用人。
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 中画√。(教材P50)
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统一货币        修建长城        强征赋税   
严刑苛法        开拓交通        修骊山陵   
[答案]
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
 统一货币        修建长城  √     强征赋税  √
严刑苛法  √     开拓交通  √     修骊山陵  √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教材P50)
[答案]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继起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农民军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反抗残暴统治的道路。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朝的暴政;理解大泽乡起义;知道张楚政权;理解巨鹿之战;知道楚汉之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这一节课学习秦始皇的暴政,学生心理上难以接受。我们要分类把握历史事实,让学生自我认知,形成自我体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表演学习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
一、秦的暴政
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从简单的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幻灯片1:导学提示。
阅读教材第47~48页,并思考: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谁描述一下秦的暴政的表现。
生: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
师: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请看大屏幕。
幻灯片2:宫殿陵墓图片。
师: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请一位同学结合大屏幕的图表,描述秦朝的徭役情况。
幻灯片3:暴政图表。
生: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人,壮年男子约300万~400万左右,每年就有近300万成年男子服徭役。可以看出,当时的徭役十分繁重。
师:去掉病弱残疾,壮年劳力所剩无几,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劳动人民却还要把自己收获物的2/3上交给国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不仅如此,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谁能具体说说当时黑暗的政治局面?
生:他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弟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在埋葬秦始皇时,二世令大量宫女殉葬,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也被闷死在墓里。
幻灯片4:知识归纳。
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
过渡:秦的残暴统治,使秦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忍无可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1.秦末农民起义
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并且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教材《大泽乡起义》插图和《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幻灯片5: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农民起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农民起义,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提示来学习相关内容。
幻灯片6:起义原因。
师: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生: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就要被处斩。
幻灯片7:直接原因。
戍边遇雨误期,按照秦法当斩。(直接原因)
师:你说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有人认为,如果没有遇到大雨,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1:我认为是这样的。如果不下雨,这些农民就能顺利地到达渔阳,尽管受苦,但是没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不会起来造反。
生2: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统治十分残暴,人们的生活暗无天日。用陈胜的话说:“天下苦秦久矣!”
幻灯片8: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师: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这生死关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幻灯片9:图片赏析。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师:欣赏教材《大泽乡起义》插图,同桌之间描述起义发生时的场景。
生:相互交流。
师:大家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贫苦农民起义后绽放在脸上的笑容;我看到农民们斗志昂扬,高举旗帜,用木棒做兵器的情形;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胜振臂高呼,号召起义的情形……
师:画面中振臂高呼的就是陈胜,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什么口号?
生: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的轰轰烈烈,难道做王侯将相的就是天生的贵种吗?
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的号召下,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响应。那么,起义的发展情况如何?请看大屏幕。
幻灯片10:地图演示
说一说:地图中的①②③具体指什么地点?在那里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
师:学习历史时,正确使用地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桌间相互交流一下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生: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②起义军接连攻占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③陈胜派主力向咸阳进攻,直逼咸阳,起义军不断壮大。
师:咸阳是秦朝的都城,这说明起义军已经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中心。然而,由于秦军力量的强大,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幻灯片11:结果、意义。
师: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们能说一说它的历史意义吗?
生: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已经燃起的反秦烈火并没有被熄灭。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秦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2.秦朝灭亡
幻灯片12:秦朝的覆灭——巨鹿之战
师: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什么?
生: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过渡:在项羽和秦军主力酣战的同时,刘邦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幻灯片13: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师: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大家想一想,楚汉之争还是农民战争吗?
生:不是。他们是为了争夺帝位而战。
师:楚汉之争是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权力斗争。战争的结果如何?
生: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问题探究】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有什么看法?
通过第9课和第10课的学习,我们对秦始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利用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辩论会,深入地探究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幻灯片14:历史畅想
如果世上真有时间隧道,我想回到秦朝,成为一位向统治者进谏的勇士。
建议…… 希望……
【课堂小结】
秦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像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多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