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文景之治
【课前小练】
1、西汉建立:______年,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
2. 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及其后继者 、 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3. 、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出榜样,并且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其中以 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史称为 。
精讲点拨:
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达标检测】
一、单选题
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02年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206年
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的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
4. 汉初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根据下列相关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西汉皇帝。
(1)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文景之治”:
三、材料解析题
6、阅读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引文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引文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初统治者实行这样的政策主要是吸取了什么教训?
(4)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定及以后几位皇帝的努力,汉初形成了一个治世局面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1)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2)汉文帝和汉景帝(3)汉文帝(4)汉文帝和汉景帝
6.(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3)秦亡的教训(4)“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关于西汉的建立要结合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2.关于休养生息政策,除了要从字义上分析其含义,还要结合刘邦和文帝、景帝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秦汉的统治政策以加深理解。
3.关于“文景之治”的学习,要注意比较汉初的萧条景象和“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从而加深认识。
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秦朝时期统治者穷奢极欲,任意施用暴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刑罚,使秦朝失去了民心而迅速灭亡;而汉高祖及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太平治世景象。从而加深对“成由俭,败由奢”道理的认识。
2.史料阅读法。读懂史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时,阅读以下史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学习“文景之治”的景象时阅读以下史料:“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汉书·食货志》)“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卷15)
3.直观图示法。把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出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如下:
图片导入
“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相比,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或许与汉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治世背景有关联。”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掘的汉景帝阳陵出土了大量微笑陶俑,堪称东方“蒙娜丽莎”。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治世的“幸福”,被深深刻画到所有人的面孔上。
你知道什么是“文景之治”吗?学生回答问题,并由此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我们在第10课学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历史,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第51页,我们来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视频导入
播放《这里是西安:“文景之治”的谋士们》,然后导入,西汉时期“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是怎样产生的?你想知道吗?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教材P51)
1.西汉名称的来历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胜,于公元前202年统一天下,在定陶(今属山东)称帝,定都长安,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刘邦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
2.西汉建国后面临的问题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知识点二 休养生息政策(教材P52)
1.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发生了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面对这种形势,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成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因此,西汉初期使用“黄老之学”来统治国家,以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相应地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
2.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所谓“黄老”,即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即使用黄帝、老子的思想来统治国家。休养生息源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休养生息政策包括轻徭薄赋、宽刑慎罚,就是说减轻徭役、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的同时还要慎重处理刑罚。
3.刘邦的治国措施
刘邦废除秦朝苛法、减免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刘邦的治国措施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知识点三 “文景之治”(教材P52)
1.文帝、景帝的治国措施
汉朝在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曾多次诫令地方官吏,要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对那些努力耕田种桑的人要给予奖励。他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采取的办法是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汉景帝也曾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他把田租“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
文帝和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减轻刑罚,取消了一些从秦代沿用下来的残酷刑罚,如割鼻、斩趾、连坐(即一人犯罪全家人一同治罪)等,这样减少了社会动乱的因素。
文帝和景帝提倡节俭。有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但是一计算,需要花费100斤黄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于是便取消了这个计划。
2.“文景之治”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治世。因此,历史上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
事实证明,休养生息政策符合西汉的社会现状,对巩固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汉并天下”瓦当(教材P51)
西汉瓦当,陶质。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并天下”瓦当,是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所造。“汉并天下”一类建筑用瓦当,常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均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制。该图常出现于考试之中,作为国家大一统的重要象征。
2.汉代耧车(模型)(教材P52)
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西汉初年,赵过发明了耧车,这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据东汉崔寔(shí)《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填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这个耧车的模型是根据山西平陆新莽时期壁画中的播种图,并参考元代王祯《农书》及南阳地区早期三脚耧车复制的,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汉文帝好品德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在汉文帝时,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他不仅穿草鞋,就连龙袍也是“绨(tì)衣”。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是一穿多年。汉文帝不仅自己穿粗布衣服,而且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即使是他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下摆长得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有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100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大吃一惊,忙问:“这100斤金子是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忙摆手,说:“不造了,还是省下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而且他还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90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丧事从简。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是不多见的。史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德至盛焉,岂不仁哉!”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教材P52)
[答案]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教材P53)
[答案] 一是连年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二是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三是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发展经济。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教材P53)
[提示] 秦朝统治暴虐,破坏了社会生产,最终导致灭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材分析】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文帝、景帝,终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使西汉从萧条走向繁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秦朝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展示: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教师讲解:材料选自《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内容,讨论一下,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略。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之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300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到的现象。
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引导: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采取了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这些措施有哪些呢?
学生看书回答: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严酷,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轻徭薄赋,减免徭役及兵役。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同样注重农业生产。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作“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
三、“文景之治”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第52页第三段大字内容,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生看书:略。
归纳点拨:汉文帝、景帝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
(1)关心农桑、轻徭薄赋
(补充介绍)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补充介绍)改革刑罚,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的故事);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3)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补充介绍)退还千里马,下令:“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对比分析:比较秦始皇与汉文帝。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进行的。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则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由此,我们得出“成由勤俭,败于奢”的结论。
教师总结: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板书设计】
课件20张PPT。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楚 汉 之 争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其中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最为强大。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咸阳推翻秦的统治。
“谁来执掌政权成为斗争焦点!”楚汉战争爆发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长达四年时间
交战双方: 刘邦 项羽
结果: 刘胜项败 1、为了争夺帝位, 和 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 ”。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汉高祖思考与讨论 乌江自刎前,项羽悲叹道:“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说的对吗找出理由!——鸿门宴分析原因:进入咸阳城后刘邦:项羽:一、注意收揽民心,废除秦朝苛政,约法三章,稳定社会秩序,赢得民心
二、自知不敌,听从谋士劝说,退守关中,养民招贤,积聚实力 骄傲自大,纵兵烧杀抢掠,尽失人心,激起部下不满,各路诸侯起兵反抗项羽得民心者得天下结果:刘胜项败刘邦建国和“布衣将相之局面”建国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国者:汉高祖 刘邦
都城: 长安 史称“西汉” 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任亭长。善于网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
称帝后,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2、 年,
建立 朝,定都 (今陕西 西北),史称“ ”。公元前202刘邦汉长安西安 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提出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修养生息政策?请大家讨论!背景:1、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加之连年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西汉初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的残破景象。
2、汉朝统治者出身于社会底层,能够切身感受百姓疾苦,注意吸取秦亡教训。【陆贾,写《新语》一书,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环境的主张】汉初施政重要依据具体措施:1、卸甲归田: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活免除徭役;2、劝民还乡: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田宅;3、释奴为民: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平民;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休养生息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文 景 之 治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安定局面,进一步发展生产。文景之治的内容:1、轻徭薄赋。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2、减轻刑罚。文帝废除连坐法和肉刑,景帝减轻笞刑。什么是文景之治? 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年的整治,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课件13张PPT。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预习一、西汉的建立刘邦长安秦朝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二、休养生息政策秦朝因暴政休养生息还乡务农奴婢社会局势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文景以农为本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找出并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吧!
公元前202年,汉文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高祖吸取商纣王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还减轻农民的赋税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人为本,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景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汉文帝汉文帝汉高祖商纣王秦朝以人为本以农为本汉景帝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歌谣巧记·
秦朝残暴秦末乱,汉初荒凉景象现。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促生产。轻徭薄赋负担减,以农为本民心安。“以德化民”倡勤俭,“文景之治”国有钱。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探究要点 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治世局面的出现情境探究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作用及启示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措施: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重难点睛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作用: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启示:只有与民休息,减轻人民的负担,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进而使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2.对“文景之治”局面的认识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基础上的,“文景之治”只是统治相对清明。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是必然的,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农民的负担也很沉重,轻徭薄赋只是把剥削限制在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课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难点
刘邦和项羽从灭秦时的反秦起义领袖到楚汉战争时争权夺利的转变。
三、自学提纲
(一)阅读课文并独立完成下表
一、刘邦建国
1.秦灭亡后,项羽自称_____________,封刘邦为_____________。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_____________。
2.公元前_____________年,刘邦建立_____________朝,设都城于____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___。
二、休养生息
3.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主张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这一措施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刘邦即位后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工大小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_____________;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_____________;减轻田租,定税率为_____________。
三、文景之治
5.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_____________政策,奉行_____________方针,创造安定的局面,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采取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措施。经过文帝、景帝40余年的政治,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_____________。
四、自我检测
6.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
7.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D.人心思安
8.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 B .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 D.城濮之战9.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 语》一书,作者是:????? (??? )A.李斯??????????? B.陆贾???????? C.韩信????????? D. 叔孙通10.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11、毛泽东曾写过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霸王是指( )A项羽 B 周武王?? C?? 陈胜?? D秦始皇???????
12. 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阅读材料回答:
?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西楚霸王;汉王;楚汉战争
202;汉朝;长安;西汉
行仁义,重教化。
分配田宅,免除若干年徭役;领取原有的田宅;释放为平民;十五税一
休养生息;以安民为本;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文景之治。
A
A
C
B
A
A
12(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
13.(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戒,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注意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