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4:43:32

文档简介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叫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12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多媒体课件展示并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活动]: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对外: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附:小导游——丝路之旅
【教师】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1: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寻访丝绸之路的梦幻之旅。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 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关于张骞出使西域要在弄清楚西域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分析道路的曲折和张骞精神的可贵。
2.关于丝绸之路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两幅地图《丝绸之路路线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析。
3.关于西域都护要结合时事进行分析,主要关注当前新疆地区东突恐怖主义的典型案例,实例说教更有说服力。
1.史实收集法。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双方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逐渐在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也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我们凿井、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地图教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了解西域都护的具体位置及管辖范围,识记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并牢记新疆地区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利用《丝绸之路线路图》形象感知当时西域的具体位置,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及途经的重要地区,了解西域和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古今称谓等。另外,动手画一幅丝绸之路的简图,通过画图,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3.表演历史剧学习。现在穿越时空的历史剧很多,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可以想象一下你穿越到汉武帝时追随张骞一起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想象一下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以及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写一个小剧本,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图片导入
出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图,由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介绍。最后教师导入新课,新疆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汉代为加强中原与新疆地区的往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史料导入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张骞这一历史人物。他对历史有什么贡献?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里?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图片导入
     
       图(a) 秦疆域图           图(b) 西汉疆域图
出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然后设问,这两张地图在疆域上有什么变化?学生指出后,教师导入新课。汉代为中原与新疆地区的往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谁?汉代又是如何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的?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
知识点一 张骞通西域(教材P62)
1.西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2.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张骞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1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1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汉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诸国。
3.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凿井术,俗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很大。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教材P64)
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这一称谓便被学术界和大众普遍接受。
2.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西汉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可分为三大航线: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
知识点三 对西域的管理(教材P65)
秦汉之际,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利用中原王朝更替的机会,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断向四周扩张。公元前2世纪中叶,匈奴势力已达到西域地区。匈奴奴隶主贵族还凭借西域丰富的物质资源,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战争的烽火一度漫延到长安附近,对汉朝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汉武帝时,汉朝开始全面反击匈奴。公元前129年,车骑将军卫青率大军出上谷击匈奴,首战告捷。公元前127年,卫青又率兵出云中,沿黄河直逼陇西郡。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不战而逃。汉军一举收复河南地,设朔方郡和五原郡。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4万出陇西击匈奴。在焉支山附近击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活捉浑邪王之子及相国、都尉等,共俘获8900余人。这年夏天,汉军又在祁连山谷大败匈奴,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众投降。从此,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
公元前99年,汉朝派三路大军进攻匈奴。公元前72年,汉朝发五路大军再次对匈奴发动全面进攻。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土崩瓦解。
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城(位于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代表汉朝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从此,匈奴更加衰弱,不能靠近西域,汉王朝的号令在西域畅通。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天山南北、东疆地区、帕米尔及其以西的大宛、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开辟了西域历史的新纪元。
1.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教材P62)
这是敦煌莫高窟内第323窟北室北壁内初唐时期的一幅壁画。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并注视着马前方的张骞。围绕在汉武帝身旁的是他的侍从。其中马前有一御者牵马,马后有一人为汉武帝打着华盖。画面上的华盖似悬空,实际应与侍者手中的木杆相连接。画面左侧,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有两人,手持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叫“节”。两人手中也应有挑着“节”的木杆。三匹马后,还有两位马夫。画面正中长方形为作画人的题记。这是用绘画形式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著名作品。
2.丝绸之路线路图(教材P64)
(1)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都城长安,然后向西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阳关,继续向西,到达今新疆地区,越过葱岭,到达安息(安息就是今天的西亚地区,具体指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然后经由安息到达大秦(大秦就是欧洲的罗马帝国)。
(2)这条贯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在古代世界起到了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陆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交流者身份的大多是阿拉伯人,他们往来于东西方国家之间,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由来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人、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别。陆上丝绸之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丝路兴衰、丝路起始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从陆路传入波斯,再转贩至罗马帝国。公元前4世纪西方古文献中已对蚕丝有了记载,并指明“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纪以前,西方已称中国为“赛里斯”,其拉丁语意为“丝之国”。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公元前164—前114年)出使西域,“凿空”丝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大夏(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之间)、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今印度)、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地,从此开通丝路。汉武帝又开河西四郡,筑河西长城,起亭障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与乌孙联姻,设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汉出使各国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属不绝”。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欸于塞下”。新莽时期(9—23年)丝路中断。班超(32—102年)在重开丝路中功绩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湾)而返,这是汉代中国官员沿丝路西行最远者。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材P63)
[答案] 做人要有气节,要坚守诚信,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教材P64)
[答案] “空”,同孔,凿空,意思就是开辟孔道。另外,因为在此之前,西域对于西汉时(包括西汉以前的)的中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也有空前的意思。张骞此举,使中原人民得以了解西域各国,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是“凿空之举”。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教材P66)
[答案] 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生活;为西汉与西亚、欧洲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教材P66)
[提示] 胡豆,今名蚕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胡麻,今名亚麻。胡桃,今名核桃。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大都以胡命名,比如:胡椒、胡蒜、胡琴(今名二胡)。
3.谈古论今: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教材P66)
[答案]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需求,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丝绸之路,二者一脉相承。本课内容也与前面西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
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学生回答: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设问:提到阳关、玉门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很高。
学生朗读: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翦伯赞
教师引导: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之所以对张骞评价这么高,是因为张骞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首先我们就来了解张骞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直到公元前126年才返回,前后用了13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张骞此次出行遇到不少挫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去时被匈奴扣留了10余年,回来时又被匈奴扣留了1年多;张骞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钦佩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怕艰难险阻;钦佩他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钦佩他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钦佩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这些都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提问: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国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提问:这次出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交往。
①西域传入中原的有很多好吃的,如核桃、葡萄、石榴等;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骆驼、毛驴、鸵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②由中原传入西域的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和凿井的技术。
③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多媒体课件展示并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线路)
学生活动: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三、对西域的管理
提问:西汉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的?
学生回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课堂小结】
西汉时的张骞是凿空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往;对外为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板书设计】
容]
课件21张PPT。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玉门关阳关大月氏西汉 《出塞诗》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过玉门关。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玉门关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H:1.人教版3.第三单元6.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_app.mp4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38年2、汉与西域的联系时间:
目的: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过程:联络大月氏进攻匈奴结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2、汉与西域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 目的: 公元前119年发展汉与西域各国
的友好关系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出使成功的原因:经漠北战役,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西 域 都 护 意义: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探究:张骞的品格, 和对我们的启发玉门关遗址张骞:西汉著名探险家和外交家
精神:不屈不挠、有胆有识、报效祖国三、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而得名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亚欧非各地今新疆境内河西走廊长安返回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广东楼兰遗址沙漠中的商队莫高窟全景鸣沙山H:1.人教版3.第三单元6.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mp4丝路古今谈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对汉代: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现实意义: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应很好利用。 二、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的丝绸之路新欧亚大陆桥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2、汉与西域的联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西域都护的设置二、丝绸之路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当堂训练1、汉武帝两次派谁出使西域 ( )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是在 (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8年 D、公元前119年
3、西汉时期的西域具体指 ( )
A、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当时的安息的大秦 D 、今内蒙古地区
4、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C、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往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CAAC 开动脑筋(任选一题)
假如你是甘肃一旅行社的导游,你应当如何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的有关情况?
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知道的“丝绸之路”。
为了使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
合作愉快!谢谢!课件17张PPT。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自 主 学 习知识预习一、张骞通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玉门关新疆匈奴大月氏张骞大月氏119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长安欧洲 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三、西域都护的设置甘英公元前60西域都护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明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新知小测 汉景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大宛,共同夹击匈奴。志在为国分忧的班固,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丝绸之路从洛阳往西穿过河西走廊,经西藏通往中亚、西亚等更远的地方。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汉景帝 汉武帝大宛大月氏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西域班固张骞洛阳长安西藏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为了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同。
·歌谣巧记·
汉初匈奴控西域,武帝联络大月氏。张骞两次使西域,从此往来频又密。丝绸之路连东西,促进文化与贸易。汉设西域都护府,新疆自古中国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要 点 探 究探究要点 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情境探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异同
(1)不同点
①目的不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出使是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②时间不同: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③经历和结果不同:第一次张骞历尽艰难险阻,两次遭到匈奴的扣留,最终由于大月氏不愿意打仗,并没有达到目的。第二次张骞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达到了目的。 重难点睛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相同点:都增进了汉对西域的了解,为汉与西域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影响及现实意义
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代表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③秦始皇统一货币,下令全国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课 堂 小 结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 外 链 接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课前小练】
1. 两汉时期,人们把 称为西域。
2. 汉武帝时期,为联合 共同夹击匈奴,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此后日趋频繁。
3.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总管西域事务,这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4. 东汉时期, 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5. 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 为加强中原与西域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 和 。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教材“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当堂评价】
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3.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4. 2008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时间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 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东游
5.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 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6. 以下历史地图和图画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汉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北击匈奴 D.唐太宗射猎
7、阅读材料: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二: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
(2)材料一中“初行”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哪些?
(4)初行与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义?
(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1-6 BBCBC A
7、(1)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
(2)公元前138年,向西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3)“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还要经过匈奴控制地区,可能被扣押,生死难料。(4)第一次: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汉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5)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面对困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能力方面:
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三、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 张骞出使西域
1. 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 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 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称为 ( )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3、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的事件是 ( )
A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夹击匈奴B王昭君出塞C匈奴分裂为几部D白登之围被解
4、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 (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5、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 )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B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D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6、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 )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7、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秦朝B西汉C东汉D战国
7、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8、与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 )
A汉武帝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光武帝时期
9、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10、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云贵地区②河套地区③西域地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
11、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可用于灌溉又可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秦灭六国后B张骞通西域后C班超通西域后D西域都护设置后
12、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西域都护府设立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B①③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
13、李明和历史小组的同学利用暑假去实地探访古代的“丝绸之路”,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 )
①西安②银川③河西走廊④敦煌⑤太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③④
14、关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西域都护建立于公元前60年B西域第一任都护是班超
C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
D西域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15、某同学到新疆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在当时出土的中原丝织品。他结合所学的知识推测出: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始于 ( )
A秦始皇统治时期B汉高祖统治时期C汉武帝统治时期D光武帝统治时期
二、组合列举题
16、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17、根据相关的提示写出下列的人物。
(1)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为促进汉和西域的交往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2)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皇帝:
(3)“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人是:
18、根据相关提示写出下列的地理位置的名称。
(1)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称为:
(2)西域大致指的是我们国家现在的:
(3)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在:
(4)丝绸之路的最终转动到的地点是:
三、材料解析题
20、见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请回答:(1)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经过地: 。两关:C: 、D 。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
(4)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6)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7)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21、阅读材料:“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请回答:
(1)两汉时期的“西域”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2)请说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作用。
(3)“安有佳种自西来”反映了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怎样?你能具体举出“自西来”的“佳种”几例吗?
四、分析探究题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知道新疆地区古代称什么吗?在汉朝时期最早为加强我国与新疆地区的密切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请你列出他的主要事迹。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现在的新疆你都了解哪些?请试着说出来。
答案
一、选择题
1~5:BCABC 6~10:CBCABA
11~15:BABBC
二、组合列举题
16、(1)公元前138年(2)公元前119年(3)公元前60年
17、(1)张骞(2)汉武帝(3)班超
18、(1)西域(2)新疆(3)长安(4)欧洲
三、材料解析题
20、(1)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
(2)西亚、丝和丝织品(3)张骞(4)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5)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至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6)可以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7)复兴丝绸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21、(1)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略(3)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葡萄、石榴、核桃等
四、分析探究题
22、(1)西域(2)张骞(3)两次出使西域加上作用(4)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