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4:45:46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收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的相关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利用观察、对比、教师质疑,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实例谈影响,充分理解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激趣,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1、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2、板书课题
1、出示曹操人物图,教师质疑: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人?
生答:奸雄;枭雄等
2、教师质疑:
(1)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一代英雄。在他的一生之中进行过很多战役,本课主要介绍了哪两次战役?
生答:官渡之战和 赤壁之战
(一) 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A 、 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此处结合导入框)
(2)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袁绍失败的原因
在军事上:战前喝酒,掉以轻心,骄傲轻敌。(2)
在用人上: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归纳小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二) 赤壁之战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对照表和地图)
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 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 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
(总结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曹操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5、归纳小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三) 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分别由谁在哪一年建立的,定都在哪?
2、指生结合教材完成教材。
3、称号有什么不同?
曹丕,刘备称帝;孙权称王,于229 年称帝。
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重视生产的?抓住其各自特色用一句话概括
生逐一答
(1)魏国注重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注重丝织的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注重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吴国大将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即当今台湾地区。
【拓展探究】出示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在历史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结合教材)谈论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原因?(生表明观点,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1.课前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课堂上开展一次小型故事会,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破解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等。
2.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地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可以运用《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概述双方交战的经过,展示战争的壮观场面,体会战争的影响等。
3.运用情景模拟历史场景以及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要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思想,要将真实的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区分开来。
1.列表对比分析法。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两次著名战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为全面分析这两次著名战役,我们可绘制一个图表进行对比分析。
2.借图学史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三顾茅庐》可知刘备求贤若渴的心境;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说出魏、蜀、吴三国控制的主要范围,并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3.要点提炼法。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各军事集团之间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较多,我们可以采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歌曲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诗歌导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他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豪情壮志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了解曹操生活的时代。
谜语导入
请猜猜下列谜语中的三国人物。
①洞中有亮光(孔明)
②嘴里进蚊子(张飞)
③鸟不飞(关羽)
④海空优势(陆逊)
⑤时刻准备就职(蒋干)
一部《三国演义》让我们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但这部名著毕竟属于文学作品,有很多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今天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他们。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教材P74)
1.东汉末年乱局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们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割据一方,曹操、刘备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的。东汉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群雄割据的局面无能为力。
2.曹操崛起的原因
曹操之所以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北方,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是因为他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
(1)决策正确。在董卓迁都长安被打败以后,曹操把汉献帝“请”到许昌,顺利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大计。
(2)重用人才。曹操求贤若渴,招揽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他们为曹操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3)重视经济。曹操鼓励农耕,大兴屯田,既稳定了流民,又筹集了军粮。据史书记载,在曹操的统治下,北方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的军队与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进行决战。曹操偷袭袁军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教材P75)
1.背景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孙权继承父兄大业,举用贤才,稳守江东。刘备借居在荆州刘表处,伺机发展。
207年冬天,刘备冒着严寒,三次从新野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
刘备十分诚恳地向诸葛亮请教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首先明确了天下的五大势力集团,即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五个集团,然后又对五支力量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氏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却无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其统治者刘璋昏庸;张鲁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佐的人,于是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从此,诸葛亮成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
2.过程
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准备统一全国。面对这种形势,刘备派诸葛亮游说江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联刘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士兵水土不服,瘟疫流行,不习水战,而且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虽然人数少,但本土作战,使用诈降计和火攻。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
3.影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但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三分天下形势渐明。
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教材P76)
1.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3.三国鼎立的进步性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天下大乱之后的局部统一,推动了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重统治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
1.官渡之战形势图(链接教材P74)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官渡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2.赤壁之战形势图(链接教材P75)
该图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形势。207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备节节败退,于是派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联吴抗曹。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从江陵出发,顺江东下,与孙刘联军会战于赤壁。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船首尾相接的弱点,命黄盖前去诈降,当黄盖水军接近曹军战船时便顺风纵火。曹军大溃,孙刘联军取胜。
3.三国鼎立形势图(链接教材P76)
该图反映了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基本态势。208年,赤壁之战爆发,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统一了北方,220年,其子曹丕称帝建魏。刘备占领荆州后又向西南发展,221年称帝建蜀。孙权扩大了他的统治范围,222年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诸葛亮墓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修复墓庙记文的石碑。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羽扇纶巾,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义。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冢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诸葛亮墓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教材P76)
[答案] 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允许有虚构,但三国的史实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现代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只有三成的内容是真实的,更多为虚构,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远大于史学资料的,因为文学作品较之史料的枯燥,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我们在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时,应进行判断,忽略作者的某些观点,以及虚构的部分,尽可能地恢复历史原貌。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夏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教材P77)
[答案] (1)东汉末年残破荒凉的社会景象。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权虚弱无力,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混战,战乱不断。
(2)“壮心”指统一全国。没有。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退回到北方。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教材P77)
[答案] 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粮草。另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广招贤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势力日益强大,这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劳师以远,不服水土,流行疾病,又不习水战,且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曹,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最终获胜。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后期的两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三国的发展情况。这两场战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们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分析交战双方胜败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和兴趣的启发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两场战役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知人善任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恢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杰出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中,在网上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资料,如相关影视剧主题歌曲、《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特别是对与本课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更是津津乐道。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学情,开展小型故事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分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史。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列表比较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拓展探究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视频激趣,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段的视频。
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生答: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以前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是民心所向。曹操抓住有利时机,招揽各种人才,发展农业生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1)曹操取胜的原因
①在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③在用人上:曹操招贤纳士,爱才心切。
④在军事上: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袁绍失败的原因
①在军事上:骄傲轻敌,战略不当。
②在用人上: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归纳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二、赤壁之战
1.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在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后,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
2.介绍赤壁之战的大致过程(结合《赤壁之战形势图》)
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败退,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周瑜用计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2)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失败。
(3)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
总结过渡:曹操打败袁绍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正在开发之中,无论是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曹操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孙权趁机扩张各自的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4.归纳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三、三国鼎立
1.教师引导:(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同学们看三国成立的过程,并能复述出来。
国家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20年
洛阳
曹丕

221年
成都
刘备

222年
建业
孙权
教师强调: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孙权先是称王,229年才称帝。
教师过渡: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打败对手,都特别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讲述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时,结合三国的地理位置抓住重点简述并通过投影加以讲解)
教师提问: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抓住其各自特色用一句话概括。
生逐一回答:
(1)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2)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吴国将军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拓展探究:出示曹操图像,教师提问: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在他的一生之中进行过很多战役,本课主要介绍了哪两次战役?
生答:奸雄、枭雄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师释疑: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代英雄。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板书设计】
课件37张PPT。第16课 三国鼎立第一篇章
军阀混战 曹操崛起东汉末年形势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袁绍匈 奴刘 璋刘 表袁 术张 鲁曹操袁绍曹操1、时间:
2、交战双方:
3、结果:公元200年曹操 袁绍曹操以少胜多VS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表现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各抒己见袁绍:兵多粮多,出兵10万,但骄傲轻敌,听不进部下意见。曹操:兵力只有三四万,但善于用人,精于谋略。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刨根问底政治上:
经济上:实行屯田
奖励农耕
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袁 绍曹 操曹 操曹操统一北方1、时间:
2、交战双方:
3、结果:
4、作用:公元200年曹操VS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龟虽寿(部分)
汉.曹 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图说历史三顾茅庐《隆中对》联孙抗曹第二篇章
群雄斗智 决战赤壁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
《赤壁怀古》1、时间:
2、交战双方:
公元208年曹操 孙刘联军赤壁之战VS3、目的:统一南北围绕赤壁之战,还发生了哪些故事?畅所欲言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借东风1、时间:
2、交战双方:
3、结果:公元208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为什么我的二十万大军竟然打不过五万孙刘联军?战术上失误
心理上骄傲轻敌
地理上将士水土不服,传染病盛行曹操之败在于骄傲
孙刘之胜在于联盟
——易中天 1、时间:
2、交战双方:
3、结果:
4、作用:公元208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篇章
鼎足天下 三国分立请结合课本上的描述,动手绘制一幅三国鼎立简要示意图,要求能体现方位,并标明政权名称。三国鼎立曹丕220年洛阳刘备221年成都孙权222年建业魏吴蜀请你用一句话分别
介绍三国经济发展的特色?魏蜀吴曹魏重视农耕农业强国蜀锦行销三国丝绸大国吴船远航夷洲造船王国话说曹操话说曹操作为军事家,曹操兼并群雄、统一北方;
作为政治家,曹操励精图治、改革弊政;
作为文学家,曹操开宗立派、慷慨悲壮。8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能否促进社会发展大家来找茬军阀混战请把以下关键词串联起来对本课进行简要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连连看
诗三国看看以下的诗是
描写三国时的哪
一位英雄豪杰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坂桥边怒气腾, 一声虎啸退曹兵。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课件17张PPT。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自 主 学 习知识预习一、官渡之战东汉袁绍曹操汉献帝屯田第16课 三国鼎立黄河以北200统一北方第16课 三国鼎立二、赤壁之战第16课 三国鼎立208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三、三国鼎立诸葛亮曹丕成都吴夷洲第16课 三国鼎立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赤壁之战曹军大溃,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220年,曹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
(3)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
(4)三国时,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倒退。(  )×√√√×第16课 三国鼎立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是220年曹魏建立,当时曹操已经去世,所以曹操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赤壁之战都应该是东汉末年的战役,而不是三国时期的战役。
·浓缩记忆·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八个人物:曹操、袁绍、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曹丕、卫温。第16课 三国鼎立要 点 探 究探究要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情境探究 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重难点睛课 堂 小 结第16课 三国鼎立课 外 链 接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前小练】
1. 公元200年,曹操在 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公元208年,刘备在 的建议下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孙权部将 用火攻的办法在 打败曹操。
3. 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经济。 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 的丝织业兴旺; 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4. 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完成表格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三国的建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合作探究】
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当堂评价】
一、单选题
1.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2. 杜甫的“功盖分三国,各成八阵图。”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
A.曹操 B.刘备 C.周瑜 D.诸葛亮
3. 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D
A. 春秋 B. 战国 C. 汉朝 D. 三国
4.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A.曹操和袁绍 B. 曹操和孙刘联军 C. 孙权和刘备 D. 袁绍和孙刘联军
5. 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B
A. 袁、曹、刘集团 B. 曹、刘、孙集团 C. 刘、孙、袁集团 D. 孙、袁、曹集团
6.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D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7.阅读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1-6 ADDAB D
7、(1)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魏蜀吴。(3)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4)周瑜。诸葛亮。(5)官渡之战。(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官渡之战获胜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再现表达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析现象抓住本质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 教学方法
1、系统讲解法。由于受影视等媒体得影响,学生对三国人物有不同程度的熟悉,故在讲解时需系统、深化。
2、引导归纳法。分析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加以引导和归纳。
3、突出重点法。讲三国发展情况时,要突出重点,比如: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
4、故事穿插法。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多,所以再学习过程中,应不断穿插一些熟知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图示法。
6、影视辅助法。
(四) 教具准备
1、《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投影仪
2、《三国演义》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教师引导: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为争夺人口和地盘混战不休。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段内容及多媒体图示,找一找当时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学生看书、回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的河北,战乱少,人口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重视农耕,势力不断增强。
教师过渡: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及带来的影响。
2、官渡之战 200年
教师讲解:(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以三四万人迎敌。战争开始后,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官渡设防。接着以声东击西等战术在白马和延津分别斩颜良、诛文丑。后来采用袁绍来降谋士许攸建议,亲率5000精兵夜袭袁军屯粮之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乘势大破袁绍于官渡,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骑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后看《三国演义》)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官渡之战的经过,了解到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一个问题: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下:
曹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
军事上:战略战术正确。
袁绍:骄傲轻敌、不善纳谏。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扫除了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随后曹操顺势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打败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消灭了袁绍的哪些残余?其他军阀具体指谁?曹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将结合示意图作简单介绍。
2、曹操统一北方 207年
教师讲述:(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示意图)202年袁绍忧郁而死。其子袁谭、袁尚、袁熙为争夺权位发生内讧。曹操乘机北伐,杀袁谭,败高干,占领冀、青、幽、并四州。袁尚、袁熙投奔辽西乌丸蹋顿单于。207年曹操大破乌丸军,斩蹋顿单于,随后袁尚被杀。至此,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下一步目标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为此亲自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这次他遇到的对手又是谁呢?结果怎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开头影片中火攻曹营的赤壁之战。
过渡:投影演示古赤壁遗址及北宋苏轼诗歌导入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208年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演示《赤壁之战前的形势》示意图,讲述战前形势:刘备、孙权和曹操各自情况。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刘备和孙权正在崛起。孙权在父兄两代的努力下,占据了江东六郡。通过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刘备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为谋求霸业,苦心经营、收揽人心、遍寻贤才。演示图例请同学们回答问题:画中人物都有谁?反映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讲解:(根据《赤壁之战》形势图,讲解战争进程)208年,曹操亲率20多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取荆州。曹军开始迅速南下,很快占领荆州,并率军从江陵沿江而下。刘备从樊城败走樊口,接受诸葛亮联孙抗曹建议,并派诸葛亮东下柴桑说服孙权共抗曹操,随后周瑜率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有何历史意义?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我国古代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
思考: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为何会被孙刘联军大败?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并展示投影如下:
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疾疫困扰;
②曹操的骄傲轻敌、战术失当;
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④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教师过渡: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占领湖南、湖北大片领土,并西进四川。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师引导、(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同学们看三国成立的过程,并能复述出来。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 魏
? 220年
? 洛阳
? 曹丕
? 蜀
? 221年
? 成都
? 刘备
? 吴
? 222年
? 建业
? 孙权
强调: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教师过渡: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打败对手,都特别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教师强调:(讲述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时,结合三国的地理位置抓住重点简述并通过投影加以理解即可)
教师讲解: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国位于西南部,丝织业发达,蜀锦远销三国。
魏:广屯田 修水利 造翻车
蜀:重农耕 织蜀锦 改善少数民族关系
吴: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四、巩固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2、官渡之战 200年
3、曹操统一北方 207年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 208年
三、三国鼎立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练习: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3、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 )
A、建业 B、成都 C、夷洲
作业:评说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你更喜欢哪个?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