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6:27:10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   四、人口大迁徙   1.人口迁徙的原因   2.人口迁徙的方向   3.人口迁徙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在第二个问题里,应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西晋灭吴280年这两个年代以及西晋的都城洛阳都应让学生记忆。应强调西晋建立是265年,统一是280年。   四、“八王之乱”一目,内容相当重要。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③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④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本目有关八王之乱的细节描述,仅供学生自行阅读,不必过多解释。《晋书·武帝纪》关于分封诸王的记载(书影),教师可视学生水平做灵活处理。   五、“内迁各族与西晋灭亡”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讲之前可悬挂《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但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少数民族的问题,学生感到比较生疏,记忆起来也感到困难。因此,在这一目的讲解中,不要涉及过多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三个问题讲清楚:一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的简单情况。结合本目中的小字,简要说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这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应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经三国到西晋已逐渐进入内地接受西晋的统治。结合挂图指出他们分布的地区。这里应着重指出的是,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处可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的小字和看课本插图(不作要求),进一步认识内迁各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以及日常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二是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这种剥削压迫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三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灭亡。教师在这里可以简要讲述刘渊起兵的经过,但要注意强调让学生区分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晋活动,一种是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正义斗争,一种是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向西晋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刘渊起兵正属于后者。最后还应向学生交待一下,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六、“人口大迁徙”一目,是以往很少专设条目的内容,但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新课本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西晋末年以及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甚至隋唐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牵涉面广,教学上存在诸多难点,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扫除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讲授本目时,建议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①西晋末年统治者治理不当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灾荒疾疫,导致粮食歉收,人民饱受饥饿之苦,不得不开始向南方迁徙;②八王之乱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被迫离开中原,向河西走廊、辽东,特别是向南方迁徙;③八王之乱期间以及战后,北部、西部的少数民族贵族势力逐渐增强,不断地冲击中原地区,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④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高潮,涉及地域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和河西走廊,涉及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其深远影响本目不必展开分析,略作概述即可。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以本目内容为基础,先完成课后的活动建议,然后引导学生对人口大迁徙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影响进行预测,或提供一些有关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为讲述下两节课的内容做准备。也可采取其他活动方式,如结合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现象,请学生谈谈有关人口大迁徙的话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关于西晋的建立要结合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2.关于“八王之乱”要结合西周分封制和汉高祖刘邦的分封进行分析。
3.关于少数民族的内迁要结合《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进行分析,要运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分析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政权西晋之间的关系。
1.课本剧学习法
将教材中的小故事设计成课本剧,可以很好地再现历史,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本课中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可以设计成一个情景剧。几个同学合作,组织演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西晋政治的腐朽,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2.读图法
本课涉及图片较多,借助图片掌握知识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借助《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观察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
3.比较学习法
对于相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有助于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有助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在学习“八王之乱”的原因时,可联系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汉初年的分封进行比较,感知分封隐藏的社会危机。
故事导入
讲述西晋著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惠帝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呱呱”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官的还是为私的?”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惠帝,惠帝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无怪乎诸王觊觎皇位,发生了“八王之乱”。
西晋是怎样建立的?故事中的“白痴”皇帝和“八王之乱”预示着西晋是否会长久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来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天堂》,教师讲解,这首歌曲唱出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敕勒歌》,它同样表达了对北国大草原的无限热爱。你知道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地区的?当时有哪些游牧民族迁入了中原地区?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问题导入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中原大地的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些什么?学生预习后,导入新课。
知识点一 西晋的建立(教材P78)
1.西晋的建立
西晋(266—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晋存在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历经5个皇帝。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祖父司马懿是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权倾一时的大臣,权势超过君主。司马炎于266年篡夺皇位,建立政权,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又称“司马晋”。西晋代魏后,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2.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奢侈成风,大臣们以奢侈为荣,比富、斗富。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有名的富豪:羊琇、王恺、石崇。羊琇、王恺虽为外戚,权力比石崇大,但不如石崇富有,心中一直不服。石崇作过几年荆州刺史,在这期间,他除了搜刮民脂民膏,还干过肮脏的抢劫勾当。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荆州,石崇就派部下敲诈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掠夺了无数的钱财,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有,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到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都轰动了。石崇到了洛阳,听说王恺的富有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用麦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白蜡当柴烧。这件事一传开,大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斗富,向他的外甥晋武帝求助,晋武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珊瑚树赐给王恺。
一天,王恺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到他家吃饭。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接着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枝条匀称,色泽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是一件罕见的宝物。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顺手抓起,朝着珊瑚树正中一砸,珊瑚树当即粉碎。
周围的官员都大惊失色。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石崇若无其事地说:“您不用生气,我还您一株。”说完叫来随从吩咐了几句。不久,石崇的随从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两尺高的就更多了。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只好作罢。
当时有一个大臣傅咸,上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他说,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晋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加紧搜刮压榨百姓,一面穷奢极侈。
知识点二 八王之乱(教材P79)
1.分封诸王
魏少帝时,宗亲曹爽主政,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异姓之手,曹爽不听。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魏国的政权,这件事在司马氏家族中很有影响。晋武帝认为魏国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得皇室孤立。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诸侯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晋武帝以为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
2.“白痴”皇帝
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饿死。有大臣上奏灾情,晋惠帝听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3.“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以杨骏被杀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前后历时16年。其过程跌宕起伏,断断续续,反复无常,甚至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教材P80)
1.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东汉末年,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东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另外,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各民族在交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2.西晋的灭亡
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的起兵。316年,西晋灭亡,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1.敕勒川狩猎图(教材P80)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北魏墓葬中曾经发现了《敕勒川狩猎图》壁画,这幅壁画是1500年前北魏时期画家对阴山下敕勒川的真实描写。《敕勒川狩猎图》壁画色彩艳丽,画面紧凑,气势壮观,反映了北魏时期人们狩猎的场景。《敕勒川狩猎图》壁画长163厘米,宽113厘米,里面有崇山、平川、草原、河流和树丛,还有各种动物,如鹿、虎、猴,它们在树丛和草地上奔跑跳跃,河中有很多大鱼,猎人们紧衣装束,骑马在山林平川上射猎。其用笔简练,给人以粗犷放达,遒劲有力之感。
2.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链接教材P80)
东汉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各少数民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期,西、北各少数民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五胡”。
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错误地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于是,晋武帝在即位之初,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并且准许诸王拥有军队,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还担任地方重镇的军政长官或统领中央的军队。晋武帝的本意是借此巩固晋朝的统治,却适得其反,酿成宗王势大,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
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皇太后之父杨骏辅政。皇后贾南风不满杨骏专权,于291年先利用楚王司马玮除掉杨骏,以汝南王司马亮执掌朝政,接着再矫诏使司马玮杀掉司马亮,随即又以擅杀大臣为罪名杀掉司马玮,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七八年,朝局相对安定。300年,贾南风除掉太子司马遹,掌握宿卫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又起兵杀掉贾南风。次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遂联合进攻司马伦。司马伦被杀,晋惠帝复位。为了争夺皇位和阻止司马冏独揽大权,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打败并杀死了司马冏。此后,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合进攻司马乂,双方在洛阳一带发生激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司马乂战败被杀。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迁回洛阳,先后杀掉了司马颖和司马颙。此后,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另立司马炽为帝(晋怀帝),大权落入司马越的手中。
“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的统治,也为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提供了机会。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教材P79)
[答案] 崇拜金钱、物欲横流的不良社会风气。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教材P79)
[答案] 有直接关系。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他们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西晋从此衰落。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教材P81)
[答案] 西周、西汉。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会出现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斗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社会经济衰退,民不聊生。
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教材P81)
[答案] 说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王朝短命而亡的历史,其中包括西晋的建立和政治统治的腐朽、“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政治统治的腐朽、“八王之乱”和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三条主线,揭示了西晋短命而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西晋短暂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人口大迁徙;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等的归纳,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通过民族交融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这里主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晋武帝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深层原因。③“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晋及少数民族的内迁比较陌生,因此,要把东汉后期一直到西晋的战乱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印象和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图片的解读,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教学法、识图分析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归纳导入: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进而出现后来的西晋的短期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
提问:西晋的建立者是谁?西晋是什么时候统一全国的?
学生阅读教材前两段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提问:西晋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日益强盛,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的统治日益腐朽,国力逐渐衰落;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提问:西晋的政治统治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第三段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西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极为腐化。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一个典型。
二、“八王之乱”
提问: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至三段回答问题:一是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二是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统治国家。
提问:“八王之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本目第四、五段回答:①“八王之乱”长达16年之久,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劳动人民大量破产逃亡,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民。②“八王之乱”使西晋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从此衰落下去。③“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议一议,西晋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盛行,在位的皇帝昏庸无能。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课件展示《敕勒川狩猎图》
提问:通过读图分析,北方少数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学生回答:游牧生活。
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请一位同学在图上指出内迁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分布的具体位置。
教师讲解: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想一想:大批的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杂居相处,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
教师点评: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板书设计】
课件12张PPT。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各族内迁与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训练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其证在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问题,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连年混战局面,推动力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 汉族和其它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进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西晋短命的原因。人口大迁徙。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高动他们的主动性。
3.疑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中埋藏着分裂的隐患这一证关系。
4.解决办法
教师在讲述中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断设置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如重点“西晋短命的原因”和“人口大迁徙”设置递进关系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自制挂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2.教学挂图《西晋的疆域图》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如西晋是怎样实现统一的?它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性质、危害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现象等等。
2.组织学生讨论西晋短命的原因,如何评价西晋末年的大口大迁徙。
3.指导学生朗读、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主动参加与学习的意识。
4.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地图,自制一幅简易的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示意图,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5.巩固练习;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各组代表抢答,当场记分,定期评比。 (二)整体感知
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貌一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于西晋的腐败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统一局面埋下了分裂的隐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在魏、蜀、昊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学生议论、回答)
2.导入新课
历史的事实是曹魏的发展超过了吴、蜀因为它的地域最方广,经过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物生产工具,在中原人民的艰苦努力十,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都曾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三国历史统一中国的政权——代魏而立的西晋权。 3.讲授新课(板书)一、西晋的统一
(板书)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曹丕死后,司懿和年轻的皇族成员曹爽共同掌权。(指导学生看插图)你看画上的老头由两个架着,病势沉重,眼瞧着就要一命乌呼,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司马懿,那么,司马懿是和是真的病入膏肓呢?(不是)他装病的目的是什么呢?请一名同学阅读归纳。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昭当政,时时露出篡位野心。魏帝在一个漆黑的雨夜里,密召一些,他说了些什么?第二行:“司马昭之心”指什么?(篡位帝位之心。)这名话后来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愉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这个皇帝率数百人讨伐司昭,反被司杀死。司马昭再立了一个姓曹的儡皇帝,这是260年的事情。 (板书)2.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
问题:西晋是怎样实现统一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概述):到26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刘备的儿子昏庸的刘禅投降。到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了曹魏的皇帝,自称皇帝,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这似乎是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故事的重演,而都发生在洛阳,使人想到后世一位史学家的两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炎轻而易举汉上皇帝,而值得称赞的他能在祖、父两代人多年经营的基业上,于280年派遣大军,冲破长江天险,攻灭东吴,最终结束了三国立的局面,三分归一统,总归司马氏,西晋完成统一,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引导学生从主客两方面考虑:主观上,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退落。客观上。统一符合趋势和人合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板书)二、八王之乱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进行归纳:(1)西晋为什么在建国初期就会出现“八王之乱”呢?(2)“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述:)“八王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西统治者昏庸腐败。请同学们了解皇族和豪贵的奢侈腐化。“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它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同学们阅读《资治通签》原文摘录——深刻认识“八王之乱”带来的严重危害——西晋衰落下来。
(板书)三、各族内迁和西晋灭亡
(板书)1.内迁各族
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历史称为什么?请同学回答:匈奴、鲜皓、羯、氏、羌等、历史上称为“五湖”。请大家看挂图《西晋时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加深印象。 请同学观看《胡床》、《椅子》、《方凳》插图,了解内迁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洽,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他们对祖国统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长期遭到西晋政权的奴役和剥削,具体表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将它们掠夺为奴隶。
八王之乱使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发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板书)2.西晋的灭亡:316年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称帝,进攻西晋。刘渊死后,匈奴攻占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官民几万人。316年,匈奴又攻占长安,西晋灭亡。
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知命的王朝?(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分析)归纳:(1)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战”,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发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2)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之后的中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四、人口大迁徙
(板书)1.人口大迁徙的原因
指导学生进行归纳:西晋末年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指八王之乱)
(板书)2.人口大迁徙的方向
(学生归纳后,教师概述中原人口主要流向南方,还有一些迁徙到辽河流域,或迁到河西走。长江流域人口向更南的方向迁徙,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板书)3.人口大迁徙的评价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教师可根据各组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现象要从历史史实出发,用历史的放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这一历史现象,虽然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的客观作用和对后世各方面的影响却都是深远。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西晋和历史。西晋和历史虽然短暂,但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它的历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但由于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争权混战以及残酷压榨各族人民,使它的统一只存在36年说夭折了,我国历史又陷于分裂状态——十六国和东晋对峙时期。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以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的目的。由于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必答和抢答,记分定期评比,因此竞赛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七、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地图,让学生自己设计绘出一幅简易的西晋未年人口迁徙示意图。
2.西晋未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八.板书设计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司马氏灭蜀 代魏 灭吴
263 265 280
二.八王之乱
1.原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2.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进行的混战
3.危害:西晋衰落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各族:匈奴、鲜卑、羯、氏、羌,史称“五胡”
2.西晋灭亡:316年被匈奴所灭 四、人口大迁徙
原因:社会动乱
方向:北——南
影响:促进迁入地区经济开发、社会进步
课件17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自 主 学 习知识预习一、西晋的建立司马炎洛阳吴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二、八王之乱日益强大八王之乱巨大灾害第一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北方的游牧民族羌族匈奴族鲜卑族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有所缓和暴政氐族苻坚 集权兴办学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找出并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吧!
266年,司马昭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蜀国,统一了全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武帝昏庸无能,为争夺中央政权,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晋惠帝司马昭司马炎蜀国吴国晋武帝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方法集锦 ·浓缩记忆·
两个政权:西晋、前秦。
三个皇帝:晋武帝、晋惠帝、前秦苻坚。
三个时间:266年、280年、4世纪后期。
五件大事:西晋建立、“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五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歌谣巧记·
司马后代夺魏权,西晋洛阳司马炎。二八○年晋灭吴, 一统江山入版图。晋惠低能八王乱,规模迁徙第一次。压迫太深匈奴反,三一六年西晋亡。西晋统治最腐朽,各族人民十六国。西晋短暂统一下,政权约有四十年。北方民族不断迁,东汉魏晋达规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要 点 探 究探究要点 西晋的兴亡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情境探究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重难点睛
1.西晋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①西晋的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极为腐化,以豪华奢侈为荣;第二个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使西晋从此衰落。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③西晋统治阶级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压迫,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教训: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统治必须政治清明,厉行勤俭,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一方面加剧了中原局势的混乱,另一方面加强了北方民族大交融。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为中原提供了大量的兵力、劳动力,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也传播给了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 堂 小 结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 外 链 接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2.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3.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4.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原水利失修        B.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
  C.战乱不止,人们迁出战乱区  D.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二、材料分析题
6.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发生在什么时期?
  ②这种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5 CCBCD
6. ?①西晋末年。 ②有利于迁入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