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2 14:34:24

文档简介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认识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学习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佛教的传入。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土于 ,是 时期用 做的纸。 时期,宦官 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 、 、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 ”。
2、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是由汉代著名医学家 制成,此人还编制一套能强身健体的医学体操 。同朝代的另一名医学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 一书,后世尊称他为 。
3、思考:“动脑筋”一(第88页)二(第90页)和‘活动探究“一。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指名讲述引言中的故事,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讲解主要内容: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华佗和张仲景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归纳总结: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活动与探究
(出一期历史小报,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穿插有趣小故事。)
第三子目: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1)生活年代:生活在 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2)成书条件:家庭熏陶,爱好 ;游历广泛,眼界开阔;治学态度严谨等。
2.《史记》
(1)体例: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
(2)内容:记述了从 到 时期的史事,
肯定了 、 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
指斥了 、 的罪恶,评论了的功过。
(3)价值:成为后世 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 著作。
1.特点: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造型 ,表情 ,神态 ,生动传神,气势磅礴。
2.价值:是秦汉时期 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 。
第四子目:
1.佛教的传人
(1)起源地区:起源于 。
(2)传人时间: 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3)基本教义
①人死后能够 。
②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得到 。
(4)传播发展
①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 。
②东汉明帝时,兴建 。
(5)深远影响:对我国 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1)起源地区:是我国 的宗教。
(2)兴起时间: 时期,在 兴起。
(3)创始人物:创始人之一叫 ;尊 为教主。
(4)基本教义:主张 ,炼制 ,以求
(5)传播发展
①迎合了 长生不老的欲望。
②利用道教 ,允许各地建立 。
(6)深远影响: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东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2、下列哪一项是华佗的医学成就( )
A.望、闻、问、切四诊法   B.《唐本草》
C.《伤寒杂病论》      D.麻沸散
3、东汉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纸术 ②地动仪 ③麻沸散 ④水排 ⑤指南针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5、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是( )
A.《千金方》 B.《唐本草》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6、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孙思邈
8、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
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9、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
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 )
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③
11.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2.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 ? A.秦统一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D.华佗制成“麻沸散
13.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方开洞窟,南方修庙宇。那么你知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 )
A.西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14.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初年 D.东汉后期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这是谁的名言?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物?后世尊称他为什么?
?(2)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什么书?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6.概述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事业,提高能力)
纸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在第一张纸出现以前,人类不是没有尝试过其他的传播媒介,中国的简、帛,埃及的纸莎草纸,欧洲的羊皮书卷,都曾在人类传播技术史上占有过一席之地。但是,当纸张出现以后,它们又都很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于集万千优势于一身的纸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在带给人类传播和书写的便利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试想,在古代的中国如果有人要写一本书的话,就得把整个竹林砍倒才够书写材料之用。一个官员日常所要批阅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在欧洲也同样,生产一本圣经需要300多张羊皮。试问,这种传播介质如何能够担负起记载文明和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
我的新收获: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你对纸张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学(教)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关于造纸术的发明,可借助教材插图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纸本地图》等,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造纸术发明的社会背景,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辅助手段,展示《造纸工艺流程图》,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和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
2.关于《史记》的学习,可选取《史记》中精彩的一个人物传记来介绍,既使学生体会《史记》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使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关于佛教的传入,要结合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可以通过相关的文学作品分析,如小说《西游记》等。
1.图文分析,加深认识。图文并茂是新版历史教材的突出特点,学习时可以借助这些图片来进行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涉及的图片较多,学习时可以通过对这些图片的分析解读,形成直观印象。如:通过观察《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2.人物成就,列表总结。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为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石。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涉及的历史人物与成就比较散乱,很容易记混。采用有效的列表法来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梳理,还便于记忆。
人物
朝代
成就
影响
科技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
张仲景
(“医圣”)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华佗
东汉
“麻沸散”和“五禽戏”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故事讲述学习法。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资料,进行故事演讲。如搜集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等故事,认识蔡伦、张仲景和华佗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孜孜以求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他们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应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通过讲述故事、表演小品等方式来进行,可以在剧情的理解和演练中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调动学习兴趣,也给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故事导入
华佗是东汉名医,有一次官吏倪寻和李延都感到头疼发热,找华佗看病,华佗诊断病情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药。两人感到奇怪,问华佗为什么同样的病用不同的药,华佗说:“倪寻的病是由内伤引起的,李延是因为外部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倪寻和李延回去后按药方服药,第二天病都好了。这就是成语“对症下药”的由来。华佗是怎样的一位名医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来了解他。
视频导入
播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视频,在初步了解造纸术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导入本课。
知识点一 造纸术的发明(教材P67)
1.早期纸的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tí)或方絮。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一定的渊源。
西汉初年,社会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量大增,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由这句话可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2.造纸术发明的社会根源
在纸张发明以前,人们是用甲骨、竹简和绢帛来进行书写的。西汉时期,宫廷中开始使用一种丝质的纸,同时民间也开始使用一些用麻类纤维制成的纸张。但是丝质的纸张成本太高,麻类纸张质量不好,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既便宜又轻便的书写材料。
3.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和帝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实践经验,改进了造纸方法。他把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捣成浆液,然后制成纸张。这大大提高了纸张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了造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元兴元年,他选出质量较好的纸张进献给汉和帝,得到皇帝的称赞,天下称这种纸张为“蔡侯纸”。到晋朝时,造纸术又有了很大进步,纸张完全取代了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知识点二 张仲景和华佗(教材P69)
1.“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他在书中提出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医学专著,是后来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2.名医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年青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被下狱拷问致死。
华佗首创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华佗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创造出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后人多用“神医”称呼华佗,又以“华佗再世”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知识点三 历史巨著《史记》(教材P70)
《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公元前108年,他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秉笔直书,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当中。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知识点四 道教和佛教
1.道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道教被认为和儒教、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道教”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当代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仙的一种宗教。
2.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这已为一般史学家所公认。但实际上这是指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最初佛教是循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因此西域地区接触佛教自然早于内地。
从历史上看,佛教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传播。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造纸工艺流程图(教材P68)
这是根据汉代造纸过程绘制的示意图。这幅图的内容反映了汉代造纸的复杂过程。最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浸渍沤制和焚烧草木灰,即把麻头、树皮、破布、旧鱼网等原料用草木灰水浸渍沤制,使其膨胀和柔软,再用工具切碎,然后用水洗涤;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制浆,即用草木灰中的碱性溶液去掉原料中的油质、色素等杂质,然后用水漂洗、舂捣,将捣碎的细纤维加水搅拌成纸浆;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即用一种多孔的平面筛子将纸浆捞出,纸浆经脱水干燥后就成了纸张。纸成型后表面粗糙、发皱,不利于书写,需用力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
2.河南南阳张仲景祠(链接教材P69)
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东的医圣祠是为纪念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的,经历代扩建,至明、清已初具规模。后因战乱频仍,医圣祠一片荒凉,经1982年两次大修整,现已面貌一新。
3.司马迁家乡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教材P70)
司马迁祠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南10千米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占地104亩,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祠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远远望去,气势恢宏。
4.青城山(教材P71)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
5.河南洛阳白马寺(教材P71)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飞入殿中,遣使西域拜求佛法。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经书、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该寺名为白马寺。
1.“医圣”张仲景与饺子的由来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他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自冬至起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后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2.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为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于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本着“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报任安书》中也透露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教材P68)
[答案] 105年。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教材P70)
[答案] 身处困境时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奋发图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教材P70)
[答案]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
1.右图是根据华佗的五禽戏绘制的。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教材P72)
[答案] 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教材P72)
[答案] 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 对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教材P72)
请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答案] “其”:他,指司马迁。“直”:直书其事。“核”:翔实准确。“虚美”:即溢美,过分夸奖,指美化统治者。“隐恶”:指隐瞒统治者的恶行。这句话的大意是:他的文章能真实地书写史实,他所记述的历史事件翔实准确,他不虚构统治者的善事,也不隐瞒统治者的恶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科技方面:主要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文化方面:司马迁和《史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两汉时期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教学难点:如何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宗教。
【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一节文化课,但七年级学生对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深入,因此,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研读法、情景创作法、设置悬念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竹木简”“丝帛”,提问学生:“竹木简、丝帛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那么它们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回答(笨重、昂贵)。教师再提问:哪一种书写材料克服了这些缺点呢?学生回答(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造纸术等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提问:大家想一下,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学生回答: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展示《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图片。)
出示材料: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之一,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多月。帛也是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但帛太贵,不能大量的使用。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展示考古发掘的《纸本地图》)
“探索发现”: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第68页课文第一部分,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最早的纸”和“蔡侯纸”。
结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课件展示最早的纸的图片、蔡伦画像。
老师介绍造纸术传播海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课件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两则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张仲景和华佗分别制作一张“名片”。最后展示《伤寒杂病论》、“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学生回答: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提问:《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史记》主要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提问:《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实事求是。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教师点拨: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态度。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因此,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道教和佛教
提问:道教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
学生回答: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提问: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学生回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提问:道教和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回答: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以传播和发展。
提问:你能从常见的文学影视作品、日常用语、建筑雕塑、音乐美术、天文医学等方面找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师点拨:统治者扶植道教和佛教,是因为道教和佛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长生不老”“来世转生”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
活动与探究: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答。
【板书设计】
课件31张PPT。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小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那个累啊,真是难以形容啊!同学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都有哪
些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哪些缺点?陶器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的祖先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1.造纸术(1)纸的发明【西汉】甘肃天水出土的
用麻做的纸是目前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
的纸。 西汉早期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 蔡 伦③意义:促进文化的传播。①优点:
原料来源广;
成本低;
质量高。②“蔡侯纸”:
纪念蔡伦的功绩造纸工艺流程①漂洗、浸泡原料②用草木灰除去原料
中的油脂、色素;③把原料切碎、煮烂④把原料捣成细纤维,
并放入水池搅成纸浆⑤用模具捞取纸浆,
并晒干使之成型⑥砑光,制成纸张书写、绘画、印刷、包装、容器、玩具、剪纸、工艺、纸巾…… 你知道再生纸吗?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有什么重要意义?动脑筋: 意义:
①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②节约资源;
环保专家提供的资料表明:一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26棵3~4年的树木),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1.2吨,节电600度;并可减少大量的废弃物。 2.数学: 《九章算术》【东汉】 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数学成就: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全书分为九章:
⑴ “方田”,主要是田亩面积的计算和分数算法
⑸“商功”,主要是各种体积的计算法
⑻“方程”,主要为联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在东汉以后的1000多年里,它一直被当作教材使用, 隋唐时期传到朝鲜和日本,长期被当作数学教科书使用,后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地震的危害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5·12汶川地震 3.张衡地动仪【东汉】学以致用: 分组讨论:
① 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汶川地区发生的地震,内部铜柱倒向哪个方位?
②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4、“神医”华佗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①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 ,② 还编了“五禽戏”①麻醉药剂“麻沸散”“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② 医学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5、“医圣”张仲景①时间:
②贡献:
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没有。时间间隔太短,且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传播速度很慢。史海揭迷1、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
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
4、50岁那年,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受了“腐刑”的司马迁做了中书令,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内容:评价: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朽的
史学名著优秀的
文学著作《史记》的重要地位 图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为东汉明帝所建。寺名源自“白马驮经”的故事。
想一想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贫苦家庭,对今生失去信心,你会接受佛教吗? 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 。 封建统治者(例如东汉明帝)为什么那么提倡和扶植佛教? 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一种“愚民”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统治。佛教传播的原因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产 生教 义 统治者
态度影 响西汉末从古印度传入追求来世幸福都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并用以统治人民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产生的本土宗教修炼以求长生不死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1、国家的统一
2、封建经济的繁荣
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
4、中外交流频繁;
5、古代科学家吸收、
继承、发扬前代
成果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课件24张PPT。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预习一、造纸术的发明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甲骨简帛简帛西汉蔡伦日益普遍中国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张仲景和华佗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伤寒杂病论医圣华佗麻沸散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三、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中国史学发展文学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四、道教和佛教东汉 张陵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丝绸之路大大印度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新知小测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东汉时蔡伦改进印刷术,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
(2)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
(3)《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4)《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
(5)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1)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2)司马迁的《史记》为研究汉武帝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客观公正,叙事精妙,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它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浓缩记忆·
一项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进);一部史书——《史记》(司马迁);两位名医——张仲景(“医圣”)、华佗;两大宗教——佛教、道教
·歌谣巧记·
西汉有纸最先进,东汉蔡伦又改进。东汉华佗张仲景,麻沸散后是医圣。司马迁把《史记》编,首写纪传体通史。东汉时期道教出,西汉时期佛教入。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探究要点 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情境探究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便于文化的保存与交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重难点睛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2.道教和佛教的异同点
(1)不同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先在上层社会流行,而道教则在民间兴起;佛教主张忍受苦难以追求来世幸福,而道教主张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2)相同点: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用以统治人民;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3.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繁荣的原因
(1)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这为当时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石。
(2)当时封建经济繁荣,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各民族往来的加强和中外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4)在这些基础上,当时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前人创造的丰硕成果上,勇于创新,不断改进与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 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 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4.《史记》叙述了( )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8.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
9.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
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10、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 A、《春秋》B、《资治通鉴》? C、《汉书》? D、《史记》
11. 为麻醉人民,统治者欢迎与扶持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下列教义中的哪一点? [????? ]
A.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转生来世
B.人的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C.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D.修炼方术,炼制丹药
12. 道教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 )A.西汉  B.战国  C.东汉  D.唐朝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回答:①这是什么时候谁的名言?
②作者写过什么书?
③该书有何成就?
综合能力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A? 6、B? 7、D? 8.C? 9.A? 10.D? 11.B?? 12.C
(二)、材料分析题
1、(1)这是西汉时司马迁的名言。(2)司马迁写过《史记》一书。(3)《史记》的成就: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的面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