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静物之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构图美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该教材来源于浙江美术出版社,由于我校近 几年都使用该教材,本教材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符合我校学 生对该阶段美术知识的学习。同时本教材属于九年义务教育 课本。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虽然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 30% 以上。 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 树立榜样作用。 重视中游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 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3重点难点
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比较、演示、观察、练习与尝试。
教具准备:
1、课例软件。
2、石膏几何体数个。
3、射灯。
4、摆放静物的桌子,配以衬布。
5、投影仪。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演示数张黑白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议论。
提问:“这些画有什么特点?有几种颜色?物体的明暗的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会这样答:“亮的地方是白色的,暗的地方是黑色的。” 又问:“这样的画让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黑白对比强烈,但转折生硬不够柔和。”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指出这些黑白画只有明暗两个色块,黑白之间缺少一个过渡的中间层次,将物体明暗转折的地方生硬地分开了,-----那就是中间色。
3、教师再显示素描范画让学生观察欣赏,引导学生用来与先前出示的黑白画作比较,认识到素描画黑白之间多了一个中间色,使物体明暗黑白之间很自然地转折过去, 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有了中间色,使物体黑白之间的层次变化就丰富了。21教育网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灯光照射下的正方体”图例让学生观察,展示三个面的明暗变化区别。通过观察证实,在没有灯光直接照射的情况下,三个面的明暗变化是不大的,反之,三个面便显出明暗变化的层次了。21·cn·jy·com
通过以上演示,教师进行小结:
“静物三个面的明暗变化是由于位置方向不同,受光 程度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 ,暗面 (即没有受光的面)即明暗三大面(投影显示) 。静物的块面转折明显,所以明暗对比交暗 交界对比较强。21cnjy.com
2、演示六面柱体。由于六面柱体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多了一个中间面,所以明暗交界对比居中。
平台再显示范图(用文字标明了在光线照射下的球体所呈现出的明暗变化层次的位置图)。
然后归结:
“物体受光线照射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基本概括为:亮部、半明部(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即是明暗五调子。(投影显示) ”www.21-cn-jy.com
3、显示“粗糙与光滑的物体”与“固有色深与浅的物体”图例,教师针对不同的对比情况向学生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物体的明暗变化关系,从而更好地去描绘对象,力求表现出物体的质感。2·1·c·n·j·y
(三)课堂练习 临摹课文中的范图或进行写生练习。
1、平台显示“明暗线条表现法”图例,教师分析: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的变化。其规律是:用力越轻, 颜色越浅;用力越重,颜色越深。排线形成的层数越少,颜色越浅;层数越多,颜色越深。
2、教师演示作画步骤,并讲解分析。
3、范画欣赏。
4、学生练习,教师巡堂辅导。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情况
(五)布置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