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第4课《蜀道难》“朗读探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第4课《蜀道难》“朗读探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3 08: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朗读探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中的一篇课文,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
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歌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很多老师喜欢用这一题作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而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处理这篇课文:在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之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句咏叹上,品味三句咏叹在朗读时所运用的情感和语气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合作探究,把答案分条分点的阐述。要想解释这一问题,诗歌的上下文是重要线索。学生不难体会出三次咏叹的情感和语气的差别。重要的是,在反复朗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诗歌韵律之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激发想象,领悟诗歌意境;同时,还可以实现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等学习目标。
我们始终主张,在处理课文的时候不宜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学习目标要突出而明确,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有单元模块意识——备单元、备模块。教学活动的设置要简单实用,关键是度的把握。关于《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我的想法如下:第一,朗读与诗歌天然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的语文教学重材料、轻阅读,教师应该审时度势,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第二,不必要纠结本诗的创作主旨,文章的美与不美和它的主题是否宏大没有必然的联系。专门训练主旨鉴赏的课型则另当别论。第三,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但与下一课《杜甫诗三首》对比来讲则更有效果,也更易操作。所以可以待杜诗讲授之后做比较分析。第四,诗歌篇幅相对较长,要把握其抒情结构,才有利于学生的品鉴和背诵。第五,古典诗词的特点是韵律美和结构美。《蜀道难》以七言为主,穿插杂言,节奏富于变化;押韵整齐之余间有换韵。以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的变化,水到渠成。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抒情构架,品味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
2.学习从朗读角度来赏析诗歌,实现朗读、思考、研讨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抒情构架,品味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
2.学习从朗读角度来赏析诗歌,实现朗读、思考、研讨相结合。
【学习步骤】
一、说一说·作者印象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1.你认为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豪放飘逸、放浪不羁、才华盖世、爱好饮酒……
2.请同学们搜寻记忆,说说关于李白的资料你还知道些什么?
明确: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成就是唐诗的颠峰,但也有人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小结:人也豪放,诗也洒脱;人也浪漫,诗也雄奇。走进作品,我们细细品味。

二、读一读·咏叹连绵
1.师生共同反复自由高声朗读诗歌。
李白的诗作必须要放声朗读,方可体现出其文笔雄奇。
(教师先不要范读,以免学生先入为主。)
要求:①扫清朗读词句障碍,读准读顺。②回顾诗歌朗读技法,把握节奏。③整体感受作者情感,注意变化。
补充正音:
秦塞(sài)
石栈(zhàn)
萦绕(yíng)
抚膺(yīng)
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咨嗟(zī
jiē)
2.师生共同关注诗歌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自由试读,学习小组委派代表范读,学生评判谁读得更好,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准确。
明确:(允许多种意见并存,以待之后的讨论。)
第一句:声音高亢有力,干净流畅;有被震撼的压迫感,尾音不宜过长。
第二句:声音不宜追求高亢,语气带有劝谏之意,又有几分惊悚之感。
第三句:声音加重加长,声音不必过高,顿挫有力,缓缓收尾。

三、品一品·抒情转折
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品品这三句咏叹在朗读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提示:学生的分析有疏漏之处,或是思路无法开启时,教师可如是势点拨:
①为什么要“坐长叹”,又为什么要“凋朱颜”,后面为什么又要“长咨嗟”?
②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劝诫之意?
③哪些诗句触动了你的心弦,你品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主要内容集中如下,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第一次:开篇,在一声长叹之后,作者面对蜀道大呼又高又险,之后便是这句“难于上青天”!长叹就好似破空而出,摄人心魄。作者在一开篇就迫不及待的告诉友人,“蜀道极其难行”,试图要给人当头一喝,语言上具有强烈的冲击感。此时的作者似乎也被蜿蜒高跌的蜀道所震慑,一声高呼,没有一丝拖沓和任何的修饰,直接而真诚。下文直接引入佐证,从历史传承、英雄传说、地势特点等几个角度来说明茫茫蜀道怎么就一个难行。因此,在朗读时,声音要高亢有力,干净流畅;要有被震撼的压迫感,不宜将尾音拉得过长,因为还有下文。
第二次:这句咏叹出现在段中,咏叹的前后几乎以听觉描写为主;咏叹之前极力言蜀道之高,咏叹之后着重述蜀道之险。
段首的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大有询问关切之意,而之后的内容有好似在劝谏。段尾的“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更能体现出这一意味。从“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句来判断,此段应该是蜀道中人在劝谏作者。所以,第二句咏叹是蜀道中人的感叹,作者在此只是复述一遍,来抒发心中的惶恐与无奈,已达到劝谏的目的。所以在朗读时,声音不宜过分追求高亢,语气中既要表现出劝谏的味道,又要有几分惊悚之感,真正实现“凋朱颜”的感受。
第三次:进入第三段,作者不在谈论蜀道的地势高险了,而是从战略地位、当地实情的角度来侧面描述蜀道的凶险和意义。叙议结合,语句不多,但用词很有张力——猛虎长蛇,磨牙吮血,夸张而富有形象感,震慑人心。之后便直接提示友人要早早还家,不要贪图一时之乐。
尾段再一次长叹蜀道之难,劝诫之殷切溢于言表。蜀地交通闭塞,路途艰险,一旦被野心家利用,割据一方,残害百姓就大事不妙了。一句“长咨嗟”更是把对蜀道的三叹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抒发作者对蜀道的惊叹,对友人的担忧,又反映出对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朗读时,声音加重加长,但不必过高,要顿挫有力,缓缓收尾,以体现“咨嗟”之感。
小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从抒情上来看,文随情变,情以言表。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雄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真正实现了言为心声,文随情动的绝佳境界。
四、背一背·经典咀嚼
1.在总结文章抒情构架的基础上分析行文层次。请同学们关注诗句,看看哪些是描写和叙述,哪些是抒情和议论。试做一张诗歌的行文结构图。
2.反复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提示:头脑中要有一张结构图,保证逻辑顺序不失误。繁难字词可以边背边写。
五、写一写·课后余味
1.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诗歌第二自然段,把这段诗歌转换成一段散文,字数不限。
2.阅读杜甫诗三首,可以思考一下李杜的诗风有怎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