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资源13_福建-现场课教学设计-3.1再探分子和原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资源13_福建-现场课教学设计-3.1再探分子和原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1-03 09: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游微观世界
再探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区别,能从微观层面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运用微粒观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
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在此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在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初步形成分析、抽象等思维方法。
3.
通过体验探究活动,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节,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授课对象是已经学过分子、原子概念及特征的初中生,他们对分子和原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对符号表征的实际意义等问题理解尚有难度。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化学史部分也轻描淡写或干脆只字不提,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概念的理解造成困难。本节课旨在以复习课的形式,以化学史为背景,以概念的发展史为线索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同时借助球棍模型及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与原子,并将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用直观的形式进行强化,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物质观与微粒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题一
朴素的哲理【导入】以撕纸游戏引出古代东、西方哲学家朴素的微粒观。【多媒体展示】一只手在不同放大设备上看到的皮肤组织、细胞、分子。【复习】请结合生活情景展开讨论。你是否会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小结】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
参与活动,分享成果。看图,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对。回忆已学内容,给出可能答案。
主题二
变化的魅力【实验】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性实验,学生解释原理。
【多媒体展示】水蒸发、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思考】物质在不断变化着。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又分别是如何变化的呢?对应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了吗?【学生活动】模型拼装——以水电解、氯气与氢气反应为例,告知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的不同原子之后,学生自行用球棍模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交流与表达】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另一个分子的?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问题?【提问】你会用化学符号来表达你看到的这些模型吗?【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与课本实验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原理。从分子层面进行比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利用球棍模型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要生成新分子,必须将原来的分子先拆成原子再重新组装。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结果。
主题三
科学的尺度【过渡】分子模型中用一些实心小球表示原子。原子真是实心的吗?【实验演示】简单模拟α粒子衍射实验。【交流与表达】你认为原子可分吗?可以如何分呢?是实心的吗?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板书】原子的结构及应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原子的电影及相关图片。【小结】人类不仅已经深入认识了原子的结构,还能对单个原子进行精确控制,并进行多方面的应用。
将原子模型与实验作对比,得到“原子不是实心”的直观感受,体会质疑与思考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观看影片,感受科学技术在微观世界能达到的尺度,产生对科学技术的认同……
主题四
伟大的潜能【过渡】我们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的研究,也有助于很多新材料的合成。【多媒体展示】干电池、锂电池由于干电池体积大电量低,我们的手机现在都改用锂电池。锂电池能用多久?【多媒体展示】石墨烯、石墨烯电池【讲解】石墨烯是什么?如何获得?【学生活动】用透明胶带制作石墨烯过程体验。【多媒体展示】诺贝尔奖获得者:盖姆与石墨烯【小结】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勤于思考,勤于实验,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潜能。
结合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观察实验结果,体会新材料开发的必要性按老师的指导动手参与,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并从科学家的获奖经历中发现自身潜能,形成学科学习的动力
主题五
归纳与提升1.
学生小结交流2.
教师点评、补充知识点
在总结中形成知识脉络,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