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5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3 15: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感知对比这种表现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但是不是生硬教学生术语和概念,重在引导和体会)
4、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情分析
只有四句话的古诗要教出两节课是不容易的。所以深入解读是很有必要的,古诗。是古代文人字斟句酌提炼的精华!几千年的代沟下来,理解起来大人都觉得困难,何况7、8岁的小孩子?古代文人多为穷苦百姓代言,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江上渔者》也不例外,解析诗文的难点只在几个字上:“但”、“出没”。举几个例子学生也就明白了。
我以为,本篇古诗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于是,我把古诗切割成两幅画面——往来人悠闲饮酒吃鱼的场景;打渔人浪尖颠簸的惊险场景。然后让学生站到作者的角度,看着眼前的画面,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感受打渔人的辛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的同情心就被勾起了,对于古诗的理解就深刻了。然后告诉学生这叫对比。学生自然还是不理解的,于是课件展示下现代的穷与富、浪费与节约等画面对比一下,对比概念也明了了,品德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4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
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
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
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
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
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
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
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5教学过程
5.1
第二学时
5.1.1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一、利用古代用词知识进行导入,给文中重点词的理解埋下铺垫。
师:同学们喜欢看古装戏吗?
师:同学们喜欢古人华丽飘逸的服装和古朴典雅的住所。其实,古代人说话写文章也是非常有趣的。
古时兄弟——叫手足,老师称“先生”的,学生叫“门生”,学校叫“寒窗”,可见那时的学校条件是十分苦的。古人很懂礼貌,一般用敬语尊称,“你”他们说“君”,君王的君。比如,叫你,李君,张君什么的。(对学生称呼道)
他们说东西好吃也用一个字——美。羊肉好吃怎么说?(羊肉美)牛肉呢?白菜呢?臭豆腐呢?让学生接。他们说只有的只,说成但。只希望叫“但愿”,只要是叫“但凡“,只喜欢就叫”但爱”
还有很多,以后你们学问高了再慢慢了解。
师开玩笑:古人连骂人都是很含蓄的,田舍翁——放现在那是乡巴佬的意思。
古人最喜欢写一种文体,特别简单的,那就是诗,字数少,但是内容却很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一名大文学家的诗《江上渔者》。这范仲淹是个当官的,是个好官呐,他特别关心老百姓,那时候经常发洪灾,旱灾,蝗灾什么的,范仲淹就去灾区救济这些百姓。大家都非常爱戴他。
二、理解课题,弄清背景。
板书课题:<江上渔者>,生读。你们读过课题后,发现这首诗里范仲淹关心的是什么人呢?
生:渔民;江上打鱼的人。
师:范仲淹为什么会关心渔者呢?是什么原因让他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江上渔者》,了解作者写诗的过程。
三、教学古诗,合理创设情境,理清古诗思路。
1、学习古诗第一句。
师:温故而知新。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两组词语。
饮酒南来北往客人(生读)
师:字音读得准确,特别是“南”的鼻音发得准确。一起读。
师:现在我把难度加大,读了这三个词,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情景?谁敢挑战?
生:有很多客人在饮酒,他们一定很快乐。
师:你从哪个词语知道有很多客人?
生:“南来北往”说明有很多人。
师:是啊,来来往往的人聚在一起饮酒,一定很快乐。来,咱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读这组词。每个词两遍(齐读)
师:下面这组词语,谁来读?
起伏波涛汹涌危险
生认读
师:这组词语又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危险。
师: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个巨浪打个来就是一丈多高多可怕!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生读)
师:两组词语,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场景。同学们,范仲淹正是看到了这对比鲜明的场面,才产生了写诗的激情。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种场景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呆会来回答。
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个场景。
师:那我们就重点来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范仲淹在酒楼里,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勾画有关句子。
师:在酒楼里,范仲淹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相机出示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酒楼的人特别多。
师:那你就读出人多吧。(生读)坐满了人,人可真多。
生:我听出了大家在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师: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生读)不住地,读得好。
师:酒楼里坐满了人。我想问问你们这些小客人,你们都从哪里来?
师:客人,你从哪儿来的呀?(指3名学生回答)
师:客人,你想到哪儿去呀?(指3名学生回答)
师:听出来了,酒楼坐的客人,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呀,要到各地去的。像这样从不同地方来,到不同地方去的,就是——
生:南来北往。(出示词卡,读)
师:客人们,你们干嘛从四面八方来这儿?
生:吃鲈鱼。
师:那鲈鱼一定很好吃,快来告诉我鲈鱼的味道。
生:鲈鱼的肉真细腻,放在口里好像能自己融化。
生:鲈鱼的汤可鲜哪。
生:鲈鱼还没有多少刺,可好吃。
生:鲈鱼真香。
师:明白了,你们说的实际上就是课文中的“肉嫩味鲜”,(出示词卡,读)
师:正是因为鲈鱼肉嫩味鲜,人们都喜欢吃,所以四面八方来的客人都是为了吃鲈鱼,谁再读?
师:(生读),听出来了,客人真多。
师:(生读),大家都在高高兴兴地称赞呢。
师: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10个字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谁想读 (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师:“鲈鱼美”指的是鲈鱼的什么美?
生:鲈鱼的味道鲜美。
师:对,“美”对应的就是课文中的“肉嫩味鲜”。(贴版图)原来大家都喜欢鲈鱼的味道,你能把大家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课件出示插图)
2、过渡,学习古诗第二句
师:当其他客人津津有味地吃着,高高兴兴说着时,诗人范仲淹却站起来,他双手放到背后,望着波涛汹涌的江面,一脸严肃的神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师:范仲淹到底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渔船了。
生:他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海面。
生:他看到了渔船像一片树叶,很小很小。
师:你们说的都是范仲淹看到的。课文中怎样写的?谁来读?
(相机出示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在你们的眼中,那一只只船像什么?
生:像一座座漂亮的房子。
生:像高大坚固的城堡。
师:是啊,像房子,像城堡,多么雄伟,多么坚固,无论多大的风浪也不怕。可是,在范仲淹的眼中,那只渔船像什么?
生:像一片树叶。
师:这像树叶一样的小船是在怎样的江面上的呢?
生:波涛汹涌。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波涛汹涌的江面吗?那是怎样的情景?
生:江面上卷起很高的浪。
生:还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生: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
师:多可怕啊,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江面。(出示课件)看,浪头一个连一个地往上涌,还发出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同学们,这只像树叶一样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会是怎样的呢?
生:被大浪打入江底。
生:被推上浪尖。
生:船会翻。
生:会被冲走。
师:是啊,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这只像树叶的渔船实在太小太弱了,更何况是在波涛汹涌的江面,(简笔画)看,江面上一会卷起一丈多高的浪头,把渔船推上浪尖,一会浪头过后,又把渔船打入谷低(随机在黑板上演示)。
师:难怪范仲淹如此忧虑,表情如此严肃。因为他看到了——(指名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同学们,像树叶一样的小船卷上浪尖、打入浪谷,是令人心惊胆战的一瞬间发生的啊,该怎样读?(生读)
师:“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你在担忧。担心小船被巨浪打翻
你在担心渔民的安全。
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范仲淹,见到眼前的一切,他思绪万千,他想:
(生读)
(课件相机出示:人们只知道……多么危险啊!)
评:我听出来了,你对渔民包含了深深的同情。
“多么艰辛”“多么危险”读得好!
你读出了范仲淹的忧虑。
师:你能联系上文说说渔民的危险吗?
生:渔船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生:船翻了,渔民也会被淹死。
师:是啊,像树叶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谁知道会被巨浪冲到哪里去?一不小心,船翻人亡,怎不叫人担忧啊!
师:此时此刻范仲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两句诗:(课件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谁来读?(3名生读)
师:“出没风波里”“出”指的是——(生:被卷上浪尖)
“没”指的是——(生:打入浪谷)
师: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摇摇晃晃的渔船,范仲淹看到了,他也希望谁看到?
生:来来往往的客人。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君看一叶舟”中的“君”字。
师:“君”就是对别人的敬称。诗人看到了像树叶的小船,他希望客人看到什么?
(生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诗人仅仅只希望客人看到这危险的一幕吗?还希望谁看到?
生:看到这首诗的人。
师:现在你就读到了这首诗,你看到了——(生读)
师:出没风波里的渔船多么危险,诗人也希望大家看到那处在危险的渔船,于是,他提醒着:
(生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渔船危险,渔船上的渔民更是凶多吉少啊,诗人同情、关心渔民,他更希望更多的人同情关心渔民,于是,他深情地说:
(生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及整首古诗)
师:当客人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生齐读
师:短短20个字,就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来,让我们再来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伴随着音乐,动情地吟诵吧。(3名学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让老师想到唐代诗人李绅笔下艰辛耕地的老农(出示《悯农》,随之吟诵),想起了宋代诗人张俞笔下为有钱人织绫罗绸缎、而自己却一辈子也穿不上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这中间不知包含着多少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师:你们读完古诗,觉得这些渔民的生活怎么样?——艰苦,危险,在死亡的边缘讨生活。是的,为什么我们能有这么深的感受呢?这是由于作者用了一种对比(板书)的方法来体现的。给我们呈现两幅画面——
一幅:吃香的,喝辣的,到处游山玩水,快乐逍遥
一幅:缺衣少食,经常饿肚子,要到惊涛骇浪的大海里去打鱼,养活全家,多么辛酸。
我们以后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想表现的东西显得更加深刻。
我们也来体会一下什么叫对比吧——课件出示一些反差很大的画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以及对与对比手法的一种初步印象。
有人住着金壁辉煌的别墅,有人住在破烂不堪的茅屋;
我们的学校高大雄伟;穷孩子操场泥泞不堪,有的连间有墙壁教室都没有。
我们把粮食当粪土,剩菜剩饭堆砌如山;穷孩子有什么可以吃?我们大口地吃着肯德基麦当劳,他们连想吃个糖人都只有看看的份。
有人上班开着空调玩游戏;而农民工呢——烈日下修下水道,饿急了吃个冷馒头,晚上睡在臭烘烘的棚子里。
这就是对比,不管是拍摄的画面还是文字描述的画面,都能震撼我们的心。
师:这一切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啊,要有人去发现他们,关心他们。而诗人正是注意观察生活,融入自己的情感,才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好诗句。在我们生活中,也要善于观察,也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文章,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歌颂那些值得赞美的人。
师:渔民们很可怜,同时他们为了生存又是多么勇敢,让我们怀着一种同情,还有一种赞美去读读这首《江上渔者》吧!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或者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好吗?同学们再见!
板书:
江上渔者
往来人——鲈鱼美
打渔人——风波里
资料链接——
“我国粮食浪费现象惊人,估算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郑楚光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的数据。
2012年4月19日,央视《新闻1+1》栏目一则名为“奢侈的垃圾”的报道引起了关于粮食浪费情况的广泛关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