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5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3 15:2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江上渔者》是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写的小故事。全文讲述的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欣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名篇——《江上渔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过程与方法: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学情分析
作为二年级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中所含的诗意思也比较浅显。但是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上是有困难。这就需要借助文中的描述来感受、体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诗是怎么来的。
4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鱼吗?那你知道这美味的鱼是从哪里来的吗?
这些美味的鱼都是人们辛辛苦苦从河里捞起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捕鱼的吧!一起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
二、初读课文
宋朝的渔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自由的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
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
师:“鲈鱼美”指的是鲈鱼的什么美?
来来往往的人聚在一起饮酒,一定很快乐。来,咱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读这句诗。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
这是一艘怎样的船?
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出没风波里”“出”指的是——(生:被卷上浪尖)
“没”指的是——(生:打入浪谷)
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渔船危险,渔船上的渔民更是凶多吉少啊,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
小结。
当客人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下了这首《江上渔者》!
三、升华情感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渔民的生活吗?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2种场景,一种是在江上品尝美味的吃鱼人(板书),一种是在——捕鱼人。
此时此刻,你想对捕鱼人或者吃鱼人说些什么呢?
出示:《悯农》《蚕妇》
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活动2【导入】说课稿
《江上渔者》说课稿
龙山县思源实验学校彭芙瑾
一、说教材
《江上渔者》是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诗前两行讲的是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苦。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背诵。
过程与方法: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
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人民的教育。
四、说教法:
本课我结合信息技术,选取了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片,适时引导、创设情景、启迪意境,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诗的教学我一共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直接导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引入情境;第三个环节引入意境、指导诵读;第四个环节升华情感。
一、直接导入。
本课我采用的是直接导入,首先出现美味的鲈鱼的图片,询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鱼吗?那你知道这美味的鱼是从哪里来的吗?”
接着从审题入手:“渔者中的者”是什么意思?渔者又是什么人?直接导入,直截了当。
二、初读诗文引入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诗文、引入情境。对诗人范仲淹和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稍作介绍,提示学生这与本诗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接下来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和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在风浪中一只小渔船捕鱼的艰辛。
这个环节设计,主要目的是创设一个怵目惊心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角、听觉、感觉,一开始就对打鱼者产生同情,更好地与作者共鸣,理解诗意。
三、引入意境指导诵读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引入意境指导诵读。本环节我精心选择了2张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一张是往来人在江边饮酒的情景,一张是渔船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分别帮助学生理解本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在前两句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往来人们饮酒作乐的欢乐情景,并对诗中的“鲈鱼美”和“但”这些重点词语做了标注,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语理解诗意,同时指导朗读,第一句用陈述的语气,语调平而稳,第二句用感叹的语气,语调重而高,“但”字要突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男女生读、小组读、全班读、个人读多种形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美。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人正是通过这两句诗的描述,反映了打鱼者的艰辛,而这一生活现实距离学生的认知遥远。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中,所以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
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 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渔船危险,渔船上的渔民更是凶多吉少啊,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一步步地追问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同时利用多媒体相机指导重点词“君”、“出”、“没”的理解。
当客人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下了这首《江上渔者》!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多次诵读。
这个环节的设计,图文对照,既让学生定向观察江上渔船的出没,又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
四、升华情感
第四个环节是“升华情感”。农民劳动很辛苦,有诗句为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渔民的生活吗?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2种场景,一种是在江上品尝美味的吃鱼人(板书),一种是在——捕鱼人。
此时此刻,你想对捕鱼人或者吃鱼人说些什么呢?
等到学生汇报后教师可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诗人用“江中”和“舟中”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渔民们艰辛的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此时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学过的或看到过的描写劳动人们疾苦的诗句。本课中我展示了出示《悯农》和《蚕妇》这两首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最后让学生听着配乐,练背整首诗歌。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实际,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领悟。其次依据教材特点,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来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也充满诗意,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当然,由于我本人的信息技术水平一般,要是能加入反应“出没风波里”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专家同仁指点,谢谢大家!
活动3【导入】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是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写的小故事。全文讲述的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欣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名篇——《江上渔者》。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上是有困难。怎么办呢?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读、品、演、说中走入文本,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
 作为二年级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中所含的诗意思也比较浅显。对于学生而言,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难得领会的,这就需要借助文中的描述来感受、体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诗是怎么来的。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范仲淹在江边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自读课文后找到“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我让学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赞美鲈鱼的?有的说:“好吃好吃……”有的说:“真好吃,我要带一份回家。”还有的说:“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这是我相机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我又问道:“此时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了很大的破浪,让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纸船,模拟演示这一句话。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着一叶扁舟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在浪谷的惊险画面。同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该句,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其仿佛置身于当时波涛汹涌的江面,并切身地体会出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地朗读该句,学生的情感被完全调动,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评价同学的发言,这样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的结果,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