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六教研片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解答题(共25小题,满分25分)
1.2012年2月14日,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古以来我国在建筑方面有许多杰出成就,如图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是( )
A.康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2.“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各部首领,献号“天可汗”给唐太宗的原因是( )
A.他主张对外开放
B.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C.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B.通惠河
C.通济渠
D.广通渠
5.小明为深入了解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下列可以为他提供最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
A.
B.
C.
D.
6.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齐名,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7.为我国美术史上,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的不朽作品的是( )
A.《纺车图》
B.《耕获图》
C.《清明上河图》
D.《秋郊饮马图》
8.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苏湖熟、天下足”,这说明宋朝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太湖流域
D.淮河流域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
A.西汉、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C.东汉、南宋时期
D.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
11.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遭奸臣谋害
B.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C.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D.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12.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13.历史老师在讲授我国古代某朝市民生活的课上多次提及“瓦子”、“勾栏”、“守岁”。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社会风貌(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4.毛泽东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15.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造纸术
C.指南针和火药
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16.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赢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
A.秦
隋
宋
B.秦
隋
元
C.秦
元
明
D.隋
元
明
17.明朝迁都北京的时间和皇帝组合正确的是( )
A.1368年,朱元璋
B.1402年,朱棣
C.1421年,朱棣
D.1421年,建文帝
1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抗俄
19.有关“开辟荆榛逐荷夷”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背景: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②人物: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结果: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④意义: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1.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
B.压制文人
C.打击汉人
D.钳制思想
22.“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终于返回新疆,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这段文字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3.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D.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24.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 )
A.说明清朝初期我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是清朝康熙帝领导的雅克萨之战战败被迫签订的
C.是俄国侵略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始
D.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5.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
A.经济文化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8题9分.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县制。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个朝代的统治措施?
(2)请指出材料二中措施有何影响?
(3)由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皇权和相权有什么变化?
2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的两位公主谱写了汉藏民族团结的佳话,是因为她们都嫁给了吐蕃的赞普,你知道是哪两位公主吗?
(2)西藏成为中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哪个朝代?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3)清初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4)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妄想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把西藏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对这种行为,依据所学知识,你最想说些什么?
28.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对外交往对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探讨从唐朝到清朝的对外交往史可引起我们的深思。
(1)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一例这一时期中日之间人员往来的主要事例。
(2)宋朝时海外贸易发达,请写出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3)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哪一著作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4)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有利于弘扬中国睦邻友好的悠久历史传统,树立和平外交的国际形象。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的哪一重大外交活动?这一活动最远到达的地点?
(5)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6)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六教研片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25小题,满分25分)
1.2012年2月14日,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古以来我国在建筑方面有许多杰出成就,如图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是( )
A.康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赵州桥.
【解答】隋朝李春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故选B.
2.“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各部首领,献号“天可汗”给唐太宗的原因是( )
A.他主张对外开放
B.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C.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解答】唐太宗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故选B.
3.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
【解答】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故选C.
4.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B.通惠河
C.通济渠
D.广通渠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解答】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读书人从余杭到长安需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不必经过永济渠,B、D不属于隋朝大运河的河段.
故选C.
5.小明为深入了解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下列可以为他提供最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
A.
B.
C.
D.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贞观之治.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故选项C.《贞观政要》记载的是唐太宗有关的内容.
故选C.
6.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齐名,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考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治通鉴》.
【解答】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齐名,其著作被宋神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选D.
7.为我国美术史上,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的不朽作品的是( )
A.《纺车图》
B.《耕获图》
C.《清明上河图》
D.《秋郊饮马图》
【考点】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解答】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体现了北宋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故选C.
8.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靖康之变和北宋的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辽、北宋、西夏、金的并立.
【解答】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而蒙古政权是在1206年建立的,故蒙古政权不可能与北宋同时并立存在.
故选A.
9.“苏湖熟、天下足”,这说明宋朝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太湖流域
D.淮河流域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南方最发达的太湖流域、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故选C.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
A.西汉、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C.东汉、南宋时期
D.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故选D.
11.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遭奸臣谋害
B.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C.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D.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
【解答】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岳飞坚持抗金,收复许多失地,其坚持抗金的正义之举,受到了人民的尊敬.
故选C.
12.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经济发展.
【解答】北宋制瓷水平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南宋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的著名的制瓷中心,被称为“瓷都”.
故选C.
13.历史老师在讲授我国古代某朝市民生活的课上多次提及“瓦子”、“勾栏”、“守岁”。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社会风貌(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解答】其中材料中提到的:“瓦子”、“勾栏”、“守岁”等都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典型表现,瓦子是当时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是瓦子内部专供演出的圈子,守岁是宋代春节的习俗.
故选B.
14.毛泽东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考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分析】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知识.
【解答】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故选B.
15.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造纸术
C.指南针和火药
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是汉朝发明的,火药是唐朝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是北宋发明的.
故选D.
16.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赢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
A.秦
隋
宋
B.秦
隋
元
C.秦
元
明
D.隋
元
明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隋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统一王朝的知识点.
【解答】由材料“赢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南北的统一.元朝先后灭掉了金、南宋,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故选B.
17.明朝迁都北京的时间和皇帝组合正确的是( )
A.1368年,朱元璋
B.1402年,朱棣
C.1421年,朱棣
D.1421年,建文帝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明成祖迁都北京.
【解答】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故选C.
1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抗俄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
【解答】根据“倭倭”“戚爷”可知,这是明朝的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故选C.
19.有关“开辟荆榛逐荷夷”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背景: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②人物: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结果: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④意义: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故选D.
20.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考点】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满洲兴起的知识点,应把握努尔哈赤的主要活动.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后金建立后,多次打败明军,夺取了明朝广大地区.
故选C.
21.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
B.压制文人
C.打击汉人
D.钳制思想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大兴文字狱.
【解答】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故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故选A.
22.“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终于返回新疆,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这段文字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考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内容.
【解答】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摆脱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故选C.
23.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D.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考点】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标志的主要依据,学生需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解答】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故选A.
24.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 )
A.说明清朝初期我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是清朝康熙帝领导的雅克萨之战战败被迫签订的
C.是俄国侵略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始
D.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解答】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清朝前期,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护国家领土主权.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5.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
A.经济文化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考点】明朝的建立;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加强对西藏、台湾和新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得到巩固.明清时期,日本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沙俄侵入我国东北地区,荷兰侵占台湾,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8题9分.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县制。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个朝代的统治措施?
(2)请指出材料二中措施有何影响?
(3)由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皇权和相权有什么变化?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元朝、明朝、清朝四个朝代的加强统治的措施的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影响.
(3)本题根据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和相权的变化.
【解答】(1)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为加强封建统治,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由此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秦朝的统治措施;元朝疆域广阔.为对元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由此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元朝的统治措施;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由此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明朝的统治措施;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由此可知,材料四描述的是清朝的统治措施.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这便利了中央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有影响深远.
(3)由材料一到材料四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小直到废除.
故答案为:
(1)材料一:秦朝;材料二:元朝;材料三:明朝;材料四:清朝.
(2)影响:①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巩固了统一;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3)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到废除.
2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的两位公主谱写了汉藏民族团结的佳话,是因为她们都嫁给了吐蕃的赞普,你知道是哪两位公主吗?
(2)西藏成为中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哪个朝代?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3)清初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4)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妄想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把西藏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对这种行为,依据所学知识,你最想说些什么?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元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知识点.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2)元朝时期,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清朝顺治帝时期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行为都是可耻的,是不会得逞的;这种分裂国家的恐怖行径,必定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要坚决同分裂分子作斗争,维护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2)元朝,宣政院.
(3)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4)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行为都是可耻的,是不会得逞的;这种分裂国家的恐怖行径,必定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要坚决同分裂分子作斗争,维护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28.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对外交往对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探讨从唐朝到清朝的对外交往史可引起我们的深思。
(1)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一例这一时期中日之间人员往来的主要事例。
(2)宋朝时海外贸易发达,请写出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3)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哪一著作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4)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有利于弘扬中国睦邻友好的悠久历史传统,树立和平外交的国际形象。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的哪一重大外交活动?这一活动最远到达的地点?
(5)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6)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波罗东行与《马可波罗行纪》;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政策和对外交往.
(2)本题考查市舶司.
(3)本题考查《马可 波罗行纪》.
(4)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5)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政策.
(6)本题考查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解答】(1)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对外交往频繁,对外交通发达,为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
(2)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4)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从上述分析可知,从唐朝到清朝,我国的对外政策从开放交流的对外交往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
(1)对外开放的政策或开放性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日本.
(2)市舶司.
(3)《马可 波罗行纪》.
(4)郑和下西洋;红海沿岸和洲东海岸.
(5)闭关锁国政策.
(6)开放则兴,封闭则衰;保守、封闭、与世界隔绝,必然导致落后、愚昧;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20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