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观巴黎油画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疏通文义。
3.把握主旨。
4.了解铺垫、衬托、以假为真等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纠正引导疏通文义。
2.师生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爱国意识。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清末外交官、政论家。初人曾国藩幕府,后随李鸿章办外交。光绪五年(1879年)作《筹洋刍议》,主张革新政治,振兴工商业。1884年任浙江宁绍台道。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次年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大臣。作者简介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工商立国”,“工实居商之先”;又认为西人恃商为命脉,商“握四民之纲”。主张用机器“殖财养民”,强调“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不可以富,不可以强”。并认为“西方立国之规模,以议院为最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1894年卸任回国,病故于上海出使行台。有《庸庵全集》,今有《薛福成选集》。
油画蜡人艺术【作品总说】
《观巴黎油画记》是清人薛福成出使西欧,参观巴黎油画院,观看法国名画《普法交战图》的有感之作。 全文形象地描绘了巴黎蜡人馆和巴黎油画院这两座风格各异的艺术宝库,介绍了名画《普法交战图》的生动画境、高明画技、艺术魅力、深刻寓意和感人的力量,赞颂了“好胜”的法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寄寓作者的政治见解:谴责当时腐败的“大清帝国”屡战屡败、屈服于列强的软弱无能,暗示国人也迫切需要有这种自我反省、发愤图强的精神,启示同胞们应从深重的国难中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图报负,雪国耻。
【文体解读】
本文是一篇域外游记,又可以说是一篇状物散文,本文巧用衬托手法,由介绍蜡像馆的奇妙技艺自然引出表现西方特点的油画,并通过描绘油画的内容,赞扬法国人“自绘败状”以激励国民的爱国精神。层次清楚,笔法巧妙,刻画逼真,含义隽永。
【背景介绍】
作者在文章开始时特意标出的参观时间,是“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即公元1890年阴历的后二月,上距鸦片战争已过去了五十个年头。在这五十年中,帝国主义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而腐朽无能的清王朝每次都以割地求和而告终。普法战争中,法国吃了败仗,能“自绘败状”用以激励国人不忘国耻,求得报仇雪耻;而清王朝却在惨败面前,不思振作,苟安度日。面对这种形势,作者观赏油画《普法交战图》,怎能不喟然兴叹,表示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作者在此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
普法战争:普法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在1870至1871年所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战争。这场战争直接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促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这场战争在德法之间撒下了仇恨的种子,是法国屈辱的象征。
《普法交战图》:巴黎油画院著名作品。普法战争指1870年发生的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这次战争法国大败,法帝拿破仑三世被俘。次年,法临时政府投降,割地赔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帝国主义曾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而腐朽无能的清王朝每次都以割地求和而告终。而普法战争中,法国吃了败仗,他们又将如何面对失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观巴黎油画记》去看一看究竟吧。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观巴黎油画记》记述了作者1890年在巴黎油画院观看油画《普法交战图》时的情况,说明法国人是如何利用艺术作品来激励国人、纪念国耻的,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记述作者参观蜡人馆,并由此引起参观油画院的兴趣。
第二段,描写参观油画《普法交战图》的情况,这是本文的主体,记叙上比蜡人馆细致得多。
第三段,点明画意文旨。
2.课文主要是写油画,可是先用了不少的篇幅写蜡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投影显示)
(设题意图:让学生理解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体会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先写观看蜡人馆,不惜笔墨写蜡人制作技术的奇妙,其用意是为下文写油画制作技艺的高超做渲染衬托。
3.第1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具体内容?
本文的第1段既然是全文的陪衬和过渡,因此记叙比较简略。一是写蜡人外形:“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二是写蜡人姿态:“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无不毕肖”和“无不惊为生人”二句,是用同样句式对本层文意进行小结,并显示结构的完整;“余亟叹其技之奇妙”,是对上述两层意思的概括,同时又引出译者的谈话。
(1)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xiàojí读第一段辨字音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zhòuqìhéyú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参观巴黎蜡人馆的情况“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十几个字写了哪些内容?点明了参观的时间、地点、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内容“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这些句子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写出了蜡人的外形和丰貌;
作用:表现了制作技艺的高超。解释下列词语:态度: 丰瘠:毕肖:亟:骤:神情,神态胖瘦完全相像突然,猛然屡次,多次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2)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看到所制造的蜡人都是仿照活人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低头,有的笑着,有的哭着,有的喝酒,有的赌博。第一段译文光绪十六年春阴历闰二月二十四日,我参观了巴黎的蜡人馆。看所制作的蜡人,完全模仿活人,形体、举止、神情、毛发、肌肤、颜色,高矮胖瘦,没有(和活人)不完全相像的。从爵位很高的大官到工艺家们,凡是有名望的人,往往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立,有的躺卧;有的含笑,有的哭泣;有的喝酒,有的赌钱,骤然看见那些蜡人,没有(一个参观的人)不惊奇地认为那是活人的。我对它的塑造技艺不绝地赞叹。翻译说西方人的高明无比的技巧没有超过油画的了,为什么不到油画院去,观赏一下普法交战图呢? (2)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 读第二段辨字音huánjiàntà(2)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进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qiānyīnzhěyuánqián(2)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结合图片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开头第一句依次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主要描述的是普法战争交战图。依次写了战争的环境、形势、渲染了两军对垒时的紧张战斗气氛。句意理解:
(1)“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一句写出了什么? 简要介绍了展览厅的构造和环境(2)“极目四望”,“森然布列”如何理解?既显示画面的立体感,纵深感,又表现出战场的广阔。(3)八个“者”字结构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描述了八种动作,照应了上文“人马杂遝”四个字;表现了激烈的拼杀气氛和战争场面,给读者一种繁杂纷乱的感受。(4)第二段结尾写景排比句“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有何作用?以壮美、宁静的山河原野与上文的断壁危楼、黔庐赭垣相照应,启示读者从中领悟到普法战争的残酷,并舒缓读者的紧张心情。(5)“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一句有什么作用?这句话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展现了蜡像技艺的精湛。基础炼金:解释下列词语
森然:
黔:
赭:
殷:
偃:密集的样子黑色,这里是使变黑的意思密集的样子暗红色仰卧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快跑的,伏倒的,逃窜的,追赶的,开枪的,放炮的,拔起大旗的,拉炮车的,连续不断。(2)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几乎怀疑自己置身在战场上,忘记那是在一间房子里。第二段译文巴黎油画院布置方法,是(在)一间大的圆形展室(里),把巨大的画幅悬挂(在)四周的墙壁上,从屋顶把光线放进来。参观的人在展室里,用眼睛尽量向四面望,就看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都密密地分布排列着;(普法)两军人马纷乱拥挤;有驱马奔驰的,有卧倒在地的,有徒步逃跑的,有在后追赶的,有开枪的,有放炮的,有拔取大旗的,有拉着炮车的,连续不断。每一颗炮弹落地,就看见火光迸发,硝烟弥漫;那些被击中的建筑物,墙壁坍塌,楼房毁坏,有烧黑了的房屋,有映红了的墙壁;士兵有的折了胳臂断了脚,流血把地面染成乌红,有的仰面倒下,僵死在地,使人目不忍睹。昂首望天,就见一轮明月斜挂(空中),云霞或明或暗,低头看地,就见绿草如褥,平原无边。这时,几乎自己怀疑身外就是战场,却忘了自己是在一间画室里的人。等到用手摸它,才明白那是墙壁,是油画,都不是真实的。 (3)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读第三段,读准字音:jiǒng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本段写了普法交战图的画意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解释下列词语
昭:
炯戒:
图:提出明白的警示图谋第三段译文我听说法国人好胜,为什么自己画自己的战败的惨状,使人如此丧气?翻译说,(这)是用来昭示明显的警戒,激发法国人的义愤,图谋报复啊,(这样),那么它的含义就(很)深长了。 文章主旨
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写作手法(1)铺垫、衬托
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则别出心裁,不是直接写到油画院观油画,而是从参观蜡人馆落笔。“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这是一种铺垫、陪衬的写法。蜡人馆的艺术水平,尚且使人“叹其技之奇妙”,那么号称“西人绝技”的油画,其艺术水平之高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可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并且这样写也符合作者身在国外,别人陪同游览的情况。(2)以假为真的表现方法
上文,作者“极目四望”,把读者带人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此处以“目不忍睹”为转折,又把读者引进了“明月斜挂”、“绿草如茵”的夜景。这是以假为真的表现方法。油画技术水平之高妙,就在于它把作者和读者一起带入画境,“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
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1890年在巴黎油画院观看油画《普法交战图》时的情况,说明法国人是如何利用艺术作品来激励国人、纪念国耻的,赞扬了法国人力图报仇雪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屈辱求和的不满。课堂练习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丰瘠( ) 毕肖( ) 络绎相属( ) 人马杂遝( ) 搴大旗( )
迸裂( ) 或赭( )其垣( ) 绿草如茵( ) 偃仰僵仆( )
昭炯戒( ) 堕地( ) 血流殷地( )jí xiào zhǔ tà qiān bèng yuán yīn yǎn jiǒng duò yān 2、解释下列黑体字词。无不毕肖________ 骤视之______________或黔其庐___________余亟叹其技之奇妙____搴大旗者 ___________ 极目四望 ___________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___________ 血流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______________森然布列_______________其法为一大圜室_________________ 两军人马杂遝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络绎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黔其庐,或赭其垣_________________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_______________ 所以昭炯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肖,相似,像。/骤,突然,猛然。/庐,简陋的房屋,这里泛指一切房屋。/亟,屡次,多次。/搴,拔。/目,目力,眼光。/逾,超过。/殷,暗红色。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染红”。/盍,何不。/森然,密集的样子。/圜,通“圆”。/杂遝,杂乱。/络绎相属:连续不断。/黔,黑色,这里使变黑的意思。/几,几乎。/炯戒,明白的警示。3、辨析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含义。①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古义 ;今义 )②形体态度((古义 ;今义 )③长短丰瘠(古义 ;今义 )④偃仰僵仆者(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⑤或立或卧(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答案:
①活人/不认识的人。②神情、神态/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③高矮/长度④仰面倒下/僵硬⑤有的/或者。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不同用法。① A、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 )
B、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
C、使君自有妇( )② A、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
B、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答案:
①A、介词,从。B、代词,自己。 C、副词,本来。②A、名词,图画。B、动词,图谋。作业布置:
天津泥人张的泥人、景德镇的瓷器,都是我国艺术中的珍品。请选择你熟悉的一种,进行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