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甘肃省张掖六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2.《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
A.尧舜时禅让制
B.夏朝的世袭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商朝的盘庚迁都
3.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4.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殆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5.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
A.中央集权
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
D.儒家学说
6.《汉书》中记述“始开西域之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张骞
西汉
B.班超
秦朝
C.卫青
战国
D.霍去病
西周
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后,曹操“志”未能达成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8.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下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D.南方战乱较少
9.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10.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特指(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11.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2.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是( )
A.洛阳桥
B.安平桥
C.卢沟桥
D.赵州桥
二、读图学史
13.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写出它们的名称。
(1)
(2) (3) 。
14.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图,探寻远去的历史。
(1)图中路线即我国古代的“ ”,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 (朝代)。
(2)具体路线:从 出发经 、今新疆地区,通往 、 、直到 。
(3)公元前60年,为管理西北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 。
(4)这条路开通后成为 的桥梁。
15.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胡曾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皮日休
(1)“此河”指的是哪条河?
(2)这条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3)看图填空:“此河”的四段分别是:A. B. C. D. 。
16.请你评价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
三、材料阅读
17.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
(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推行了哪些措施?
政治:废 ,立 。
文化:统一文字为 ,后又推行 。
经济: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为 ,统一度量衡。
军事:筑 ,御 。西起 ,东至 。
思想:实行 ,加强思想统治。
(3)材料二中提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什么措施?
(4)除此以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颁布 ,削弱封国势力;
②强化 制度,设置 和刺史。
材料三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材料四
三国鼎立形势图:如图。
(5)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6)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材料四《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8分)
18.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君主。请回答:
(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2)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措施?
(3)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
19.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
(2)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
(3)材料二中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积极作用? 。
2015-2016学年甘肃省张掖六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原始居民.
【解答】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较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他们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故选A.
2.《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
A.尧舜时禅让制
B.夏朝的世袭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商朝的盘庚迁都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
【解答】“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意思是西周初年分封71个诸侯国,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了西周开创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故选C.
3.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答】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所以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故选C.
4.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殆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文化常识,重点识记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出现了“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
故选D.
5.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
A.中央集权
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
D.儒家学说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统治者所实施的思想措施.
【解答】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焚书坑儒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两者对儒家学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故选D.
6.《汉书》中记述“始开西域之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张骞
西汉
B.班超
秦朝
C.卫青
战国
D.霍去病
西周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
【解答】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A.
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后,曹操“志”未能达成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曹操的“志”是统一中国.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而曹操“志”未能达成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故选D.
8.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下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D.南方战乱较少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解答】东晋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这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故选A.
9.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
【解答】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故选B.
10.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特指(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用人的认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他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故选C.
11.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创立,注意识记创立的时间及影响.
【解答】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制,以后历朝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人才,直到清朝末年废除.
故选B.
12.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是( )
A.洛阳桥
B.安平桥
C.卢沟桥
D.赵州桥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赵州桥.
【解答】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故选D.
二、读图学史
13.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写出它们的名称。
(1) 司母戊鼎
(2) 秦始皇陵兵马俑 (3) 王羲之的《兰亭序》 。
【考点】青铜器;秦汉时期的秦兵马俑等艺术成就;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1)本题考查商朝司母戊鼎.
(2)本题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
(3)本题考查王羲之和《兰亭序》.
【解答】(1)图片反映的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图片反映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3)图片反映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答案为:
(1)司母戊鼎.
(2)秦始皇陵兵马俑.
(3)王羲之的《兰亭序》.
14.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图,探寻远去的历史。
(1)图中路线即我国古代的“ 丝绸之路 ”,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 汉朝 (朝代)。
(2)具体路线:从 长安 出发经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通往 中亚 、 西亚 、直到 欧洲 。
(3)公元前60年,为管理西北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 西域都护 。
(4)这条路开通后成为 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 的桥梁。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经过地区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影响的知识点.
【解答】(1)题干中的历史地图是《丝绸之路图》.汉朝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最后被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汉朝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最后被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
(1)丝绸之路;汉朝.
(2)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3)西域都护.
(4)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
15.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胡曾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皮日休
(1)“此河”指的是哪条河? 隋朝大运河
(2)这条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隋炀帝
(3)看图填空:“此河”的四段分别是: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解答】(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是唐朝诗人皮日休描写隋朝大运河的诗句.
(2)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下令开凿隋朝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故答案为:
(1)隋朝大运河.
(2)隋炀帝.
(3)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6.请你评价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的四段自北往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故答案为:
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材料阅读
17.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
(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嬴政统一六国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推行了哪些措施?
政治:废 分封制 ,立 郡县制 。
文化:统一文字为 小篆 ,后又推行 隶书 。
经济: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为 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度量衡。
军事:筑 长城 ,御 匈奴 。西起 临洮 ,东至 辽东 。
思想:实行 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统治。
(3)材料二中提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什么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除此以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颁布 推恩令 ,削弱封国势力;
②强化 刺史 制度,设置 州部 和刺史。
材料三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材料四
三国鼎立形势图:如图。
(5)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赤壁之战
(6)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材料四《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魏 ;B 蜀 ;C 吴 。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1)本题考查嬴政统一六国.
(2)本题考查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3)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本题考查“推恩令”的实行.
(5)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6)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位置.
【解答】(1)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这是李白对嬴政统一六国的赞扬.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均实施了具体的措施,如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经济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在思想上,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军事上,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3)据材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汉武帝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汉武帝还强化刺史制度,设置州部和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5)据材料“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知,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A处是魏;B处是蜀;C处是吴.
故答案为:
(1)嬴政统一六国.
(2)分封制,郡县制;小篆,隶书;圆形方孔铜钱;长城,匈奴,临洮,辽东;焚书坑儒.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推恩令”;刺史,州部.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6)A魏;B蜀;C吴.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8分)
18.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君主。请回答:
(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
(2)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措施?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建立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知识点.
【解答】(1)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北魏孝文帝时期,为吸收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进行了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鲜卑族.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促进了民族融合.
19.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唐太宗.天可汗 。
(2)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
(3)材料二中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积极作用?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联系,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知识点.
【解答】(1)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天可汗”.
(2)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地区的汉族,轻视少数民族,我则对他们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3)由材料“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联系,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天可汗.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联系,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0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