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香菱学诗》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3 19: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香菱学诗》
20.《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丰富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了解作者、作品及人物形象、《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与坚韧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重点难点】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设想】

1.收集有关曹雪芹资料。了解《红楼梦》梗概。阅读《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章回,全面了解香菱的身世遭遇。

2.这篇课文,内容浅近,人物形象鲜明,以自学为主,通过课堂合作交流来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欣赏作品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断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2.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势败家亡之后,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上活。《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英莲──香菱──秋菱──香菱──英莲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2.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的过程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写诗;

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香菱是一个精华灵秀、悟性极高、香菱聪明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执着追求。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5.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律诗是形式,词句是表象,只有立意才是精髓。

★★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有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6.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三、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四、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4.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5.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 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要多读,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学一流的诗。“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

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大胆想象可以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五、课堂小结

1.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2.《_____》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_____》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_____》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3.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4.以下是一些有关写诗作文的只语片言,请在课文中找到可以互相照应的内容加以理解,从中可以看出,黛玉诗学传薪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是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

帮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宋 范德机《诗法》)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清 袁枚《随园诗话》)

李执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梦菊》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萧湘妃子为魁了。”(《红楼梦》38回)

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文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也许是个采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实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做是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张中行)

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恩格斯)


[课内语段精读]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1.写出文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所处的朝代极其原名:

陆放翁是指
(朝代)的

王摩诘是指
(朝代)的

“老杜”是指
(朝代)的

李青莲是指
(朝代)的

2.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文段,说说黛玉替香菱解了什么“疑惑”?



3.黛玉说香菱“不出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是不是把写诗看的太简单了?结合课文谈谈,她为什么这样讲?



4.黛玉对香菱的学习进程按程度的深浅作了合理的安排,其表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



5.第二段中,作者一共写了八处“笑”,一处“笑吟吟”,七处“笑道”,这是否太罗嗦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至少两处):



6.第二段香菱所引的王维的三联诗句印证了宋代
(人名)对王维诗和画的评价,“

”,请在下面默写一首你所喜欢的古代诗歌,并谈谈你的体会:

诗歌:





体会:


[课外美文赏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态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她,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着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象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底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根据你的理解,在第(4)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文中[甲]
[乙]处抽出来的,它应放在哪一处?为什么?


4.本文题为“从香菱学诗谈起”,在文中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谈了什么观点?



5.用“//”划分本文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6.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5)节和第(6)节中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