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陈涉世家》教案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3 19: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用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内容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通过学习,认识陈涉反秦的首事之功,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视频资料:先播出歌剧《司马迁》的大幅海报或剧照,然后电脑播放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司马迁》的片段。

导言: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段歌剧片断是以我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不平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在黄河文明的大背景下,演绎出他探索真理、秉笔直书的史圣风范和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君子气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即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方式二:风光片导入

影片内容要点:播放陕西韩城市司马迁祠墓风光,在片中依次出现祠墓的全景、祠景、司马迁塑像、对联楹联、周围风光等著名景点的情景,以激发人们的思古谒拜名人的崇敬。

导言:在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有一座全国闻名的"汉太史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这是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他的故乡——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建成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司马迁祠和墓。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那个留下了一部52万言的《史记》的司马迁有着某种联系和纠葛。历朝历代,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司马迁的诞辰日和清明节,韩城群众和早已更改了姓氏的司马迁后裔,都要到司马迁祠来举行祭奠和扫墓仪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陈涉世家》就选自他撰写的不朽巨著——《史记》。

方式三:图片导入

图片内容:各种版本的《史记》封面;作者画像、《史记》中的名言警句、历代学者对《史记》评价的诗、书、画幻片、陈涉世家大泽乡起义的画等。

附:历代名评司马迁:

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汉书》 《司马迁传》

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韩愈

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金圣叹

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钱谦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毛泽东

附:后人诗咏司马迁

司马太史庙
(宋)李奎

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

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

芝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

一言遭显戮,将奈汗君何!

题司马迁墓
郭沫若

中国伟大历史家司马迁墓祠在陕西韩城县。陕西省文化局为表彰历史人物,于去年曾拔款整修,现已竣工,来信要我题词,并要我转请有关人士惠题。我先题此诗,以作为引玉之砖。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间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二、教与学

(一)预习情况交流

1、交流作者有关资料

方法:学生在全班宣读了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后,再电脑显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司马迁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家。他生于景帝中元5年(公元前145年),约卒于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0年)。武帝时继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著有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
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又通晓天文、历法,主修了《太初历》。

2、《史记》资料交流:

方法同上,电脑多媒体:

《史记》,最早叫《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由
5
个部分组成:

一、本纪
12
篇,给在一定时期内掌握最高统治权力者写的传记;

二、表
10
篇,又分为“
世表”、“
年表”、“月表”3
种,按世、年、月分另记载历史大事,作为“
本纪”的补充,并可以和《史记》其他记事互相阐发;

三、书
8
篇,是对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记录;

四、世家
30
篇,主要是给掌握个别地区的统治权而世代相承的王侯写的传记,较之“本纪”,除了记载人物的名分和地位有所不同外,编次和用意大致相同;

五、列传
70
篇,其记载的范围很广,包括了过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起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军(前
122
年),全书共
130
篇,约
526000
多字。《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

3、生字、生词注音交流

方法:先请学生交流自己对生字的注音情况;然后再用电脑多媒体演示,以提醒学生识记下列加字诩的读音。

辍(chuò)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闾(lǘ)
適(zhé)戍
度(duó)
将(jiàng)以数(shuò)谏故
帛(bó)
罾(zēng)
烹(pēng)
篝(gōu)
恚(huì)
笞(chī)蕲(qí)
徇(xùn)
柘(zhè)
谯(qiáo)

被(pī)坚执锐
稷(jì)

(先显示生字,再显示拼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抽生在全班朗读;

3、订正学生朗读中的字音、停顿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4、教师范读或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巩固朗读效果。

(三)、默读课文,口译课文。

1、同桌合作初译课文。

2、标注理解有困难的词语或句子。

3、使用工具书解决有困难的词语或句子。

4、全班交流:

我们小组在口译中遇到的疑难词语或句子,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5、求助热线:

我们未能解决的疑难词语或句子。

6、常用字词积累

我们积累下列字词(建议学生从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角度来积累)。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用电脑多媒体对上述要点进行总结。

附:1)、常用虚词

 
①往。“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怅恨久之。”


③的。“鸿鹄之志。”

④代词。“二世杀之。”(代人)

“然足下卜之鬼乎!”

(代事)“皆下之。”(代地方)


  以
①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或以为死。”

③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

④用。“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徇蕲以东。”

⑥已经。“固以怪之矣。”

  也
①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

②表诘问。“何富贵也?”

  乃
①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
①本来。“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
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

2)、一词多义:


①作,当。“若为佣耕。”

②担任。“为屯长。”

③是。“号为张楚。”

④作为。“为天下唱。”

⑤制,建造。“为坛而盟。”

  行
①行列。“皆次当行。”

②做,进行。“乃行卜。”

③行进,行军。“行收兵。”


①编列。“皆次当行。”

②停留,驻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
①值,承担。“皆次当行。”

②应该。“不当立。”

③在,正当。“当此时。”


①起事,发动。“举大计”。

②立。“死即举大名耳。”

3)、通假字:

戍渔阳九百人:
,通“谪”。

固以怪之矣:以,同“已”。

被坚执锐:被,通“披”。

4)、难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者……也”:表判断。

词语、句子

○2“尝与人佣耕”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佣”,爱雇为人劳动。

○3失期,法皆斩:“失期”:超过预定的期限;“失”,耽误,错过。“法”:依照秦法规定,名词作状语。

  ○4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现在有人听说他没有罪,秦二世却杀了他。

  

(四)、合作笔译课文

1、提出要求:尽量做到信、达、雅。

2、交流笔译成果。

(五)、探读课文,理清内容要点

1、学生逐段归纳内容要点

2、同桌或附近同学交流切磋

3、全班交流发言

4、电脑显示本文内容要点

附:各段内容要点

第一段: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

第二段:记叙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谋划和准备。

第三段:这段是记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及起义后队伍迅猛发展的趋势。

(六)、赏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出示话题:你认为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提出要求:观点明确,并能结合相关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3、学生生思考,准备发言。

4、全班交流发言。

5、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

陈涉:志向远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目光敏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

深谋远虑——血腹丹书、篝火狐鸣

制造时机——“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尉果笞广”,“激怒其众”,“并杀两尉”。

顺应民意——“乃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身先士卒——“将军身被坚执锐,代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在他的身上,显示出一个领导人的政治眼光和组织指挥才能。

(三)课堂活动——讲故事比赛

将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演绎,看谁讲得生动形象。

可以对原文作适当的加工和润色。

三、想议练

A级: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涉少时
○2、法皆斩

○3、今或闻无罪
○4、或以为死

○5、吴广素爱人
○6、为坛而盟1

B级:拓展训练

2、发挥想象,从“血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两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进行改写,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

C级:提高训练

3、阅读《追韩信》,完成文后各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训练]

一、写出下列各句中“数”的读音和词义:

1、信数与萧何语(
)2、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4、诸将亡者以十数(


二、从下列成语的加点词中找出与“何奇之”中的“奇”用法相同的一项(


A、舍近求远
B、出奇制胜
C、不远万里
D、奇谈怪论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若所追者谁



1、若
关山度若飞



今若断斯织也



何闻信亡



1、亡

日知其所亡



顾王策安所决耳(


1、顾
顾野有麦场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何来谒上”时,刘邦为什么“且怒且喜”,从中看出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A级:年轻;按照法律;有人;认为;一向;高台

B级:此题为开放性练习,只要想像丰富且合理,即予肯写。

C级:一、1、多次;2、几;3、多次;4、计数;二、C;三、1、你;像;如果;2、逃跑;通“无”;3、只是,只看;回头看;难道;四、“怒”的是萧何不打招呼“自追之”,致使自己“如失左右手”般陷入窘境;“喜”的是“丞相何亡”不实,已“亡”“一二日”的萧何又出现在阶前。“怒”与“喜”的矛盾统一,正反映了刘邦的轻信和爱才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