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4 09:38:1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 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北京大学吗?(学生回答)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那么,北京大学是如何创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二、新课学习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 教师出示图片:举子看榜图。学生回答问题:该图反映了什么制度?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新式教育开端的原因是什么?
3、出示漫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这是鸦片战争后的一张漫画,漫画想说明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传统的经学已经无法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提问,面对这种状况。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学生讨论
出示图片:林则徐和魏源,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思想传入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4、出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产生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问题:这时中国急需什么样的人才?科举制能不能为洋务运动培养这类人才?
科技、军事、外交人才。
不能。
结论: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需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了培养近代军事、科技、外交人才,洋务派采取了什么措施?
出示京师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的图片。
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派遣留学生:1871年,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被选派少年先在上海进预备学校,补习英文。当时人认为出洋留学吉凶难测,留学生全是平民子弟,没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夏,第一批平均年龄不足15岁的30名聪颖的幼童,远渡重洋到达美国,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开始了中国官派留学的先河。
5、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①教师出示京师大学堂的图片,介绍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②出示奏定学堂章程的图片,教师并介绍: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6、1905年,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7、教师引导学生读材料思考问题:下面是《钦定学堂章程》里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请对照今天你们的课程与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材料:
参考:不同:读经讲经、外国语课时较多,而图画、博物、体操等课时较少。
原因:封建制度、旧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
8、出示北京大学的图片,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9、教师出示蔡元培的照片,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兼容 并收,规定凡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者,不论其他条件,均可登大学讲台执教;管理上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研究会、社团和创办刊物,并首开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10、学生讨论: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在哪个方面培养自己?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升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文学巨匠:鲁迅
出示鲁迅的照片,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他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学作品,他以深刻的思想性和斗争精神,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2、郭沫若
①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郭沫若: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②教师出示郭沫若代表《屈原》和《女神》的图片。教师介绍《屈原》这部作品。
《屈原》: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3、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4、丁玲:丁玲,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5、美术大师:徐悲鸿
①徐悲鸿其人:徐悲鸿,江苏宜兴人。1919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抗战爆发后,积极捐资支持抗战,并以其作品激励人民的抗战。
②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九方皋》。
6、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①教师播放视频《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春,田汉词,聂耳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订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改定的代国歌歌词为正式国歌;1982年在同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②聂耳,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新音乐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勇士。为电影《风云儿女》所做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民族危亡时,万众一心、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首作品一经诞生,即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
③冼星海: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35年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后辗转来到陕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与光未然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
④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
7、小组活动:你知道聂耳、冼星海还创作了哪些歌曲?你能唱给大家听吗?
参考答案:聂耳:《卖报歌》、《毕业歌》;冼星海:《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
8、教师出示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图片,教师介绍这两部作品。《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教师出示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中的“吃人”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节选
参考答案:“吃人”指封建君主专制是一种压迫人的制度,《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真实面目。
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能试着分析其它作家的作品是如何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吗?
10、小结: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代表作。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侯德榜;思想家魏源、严复;文学家鲁迅、郭沫若、丁玲、赵树理;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聂耳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近代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四、课堂练习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D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2、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B )
A.1898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3、关于《奏定学堂章程》叙述错误的是( D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
B.它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C.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
D.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4、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是( A )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
一、选择题
1、科举考生看榜这样的场景最终消失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末
2、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 张义
B. 李辛
C. 王平
D. 赵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原歌曲名为《义勇军进行曲》,其作曲者是( )
A. 聂耳
B. 田汉
C. 冼星海
D. 鲁迅
4.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著名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
B.詹天佑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D.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
5.某学校的学生用话剧在表演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馆(1862年)刚创立时的一个情 景, 以下选项中符合该场景的是( )
A.校园里的男生都是短发
B.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结构
C.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   
D.集会上学生都穿着整齐的西装校服
6.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7.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 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 )
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
9.《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 吼。它的作者是( )
A.左宗棠
B.李宗仁
C.聂耳
D.冼星海
10.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
A.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
C. 科举制度的废除
D. 新式学堂的创办
11、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孔乙己》
D.《子夜》
12、2007年12月21日美丽的广州大学城新校区,隆重了举行冼星海塑像揭幕仪式,以 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创作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是( )
A.《大路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13、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 他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 愤,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是( )
A.鲁迅
B.郭沫若
C.赵树理
D.丁玲
14、下列作品不属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小说是( )
A. 《小二黑结婚》
B.《李有才板话》
C.《屈原》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5、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大量历史剧的原因是( )
A.普及老百姓的历史知识
B.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C.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
D.减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二、简答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17、阅读下列材料:
郭沫若在阐述他写《屈原》的意图时说:“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请回答:
(1)郭沫若创作《屈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郭沫若所说的“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的事件是什么?
(3)在当时,历史剧《屈原》创作有何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张义的话符合当时的现实,因为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李辛的话符合当时的现实,因为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赵洋的话也符合当时的现实,因为戊戌变法期间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898年底正式开学。只有王平的话不符合现实,因为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故选C
3、答案:A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准确识记。可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詹天佑是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时间是1905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故选A。
5、答案:C
解析: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主要是适应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及与外国人交涉的需要,英语成为必学的一门外语,所以答案为C。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 “1905年”“清政府”“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可知,科举制被废除。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解析:《子叶》的作者是矛盾。
12、答案:B
解析:冼星海以抗日为背景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13、答案:B
解析: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黑暗的愤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
14、答案:C
解析:《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属于国统区。
15、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题目本身已经给了一定的暗示,指明是在抗战期间,所以与抗战主旨无关的A项首先被排除。此外,从常理上分析,侵华日军看到这些剧 目的可能性不大,而区只有战场上战胜他们才能真正产生B的效果,故B也应排除。上演几个历史剧不大可能缓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是让观众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性就很大。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隋朝;科举制度。(2)1905年。(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干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废科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17、答案:(1)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国统区统治黑暗,人人自危。(2)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破坏抗战,制造了皖南事变。(3)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 求。对全国人民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解析: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家、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1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导入
新授
新式教育的开端
科举制
隋唐至清末
新授
新式教育开端的原因是什么?
新授
这是鸦片战争后的一张漫画,漫画想说明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传统的经学已经无法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新授
新思潮开始萌发,主张向西方学习。
新授
这时中国急需什么样的人才?科举制能不能为洋务运动培养这类人才?
科技、军事、外交人才。
不能。
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需要。
新授
为了培养近代军事、科技、外交人才,洋务派采取了什么措施?
京师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新授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京师大学堂
新授
奏定学堂章程(1903)
京师大学堂组织机构图
1905年,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新授
下面是《钦定学堂章程》里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请对照今天你们的课程与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而我们的课表没有这门课。我们的课表有音乐,而它没有。我们初二课表有化学,它没有。另外,我们的课表有政治思想课,它叫“修身”;我们的课表有数学,它叫“算学”;我们的课表有生物,它叫“博物”;我们的课表有美术,它叫“图画”;我们的课表有体育,它叫“体操”。
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表没有。这是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还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新授
新授
蔡元培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收”,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新授
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在哪个方面培养自己?为什么?
全面发展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授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文学巨匠:鲁迅
《狂人日记》
《孔已己》
《阿Q正传》
  他以深刻的思想性和斗争精神,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新授
郭沫若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新授
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新授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新授
丁玲
丁玲,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新授
美术大师:徐悲鸿
中国画家、美术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即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善油画、国画,尤精素描,以画马驰名中外。
新授
新授
新授
田横五百士
新授
新授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聂耳
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民族危亡时,万众一心、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新授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35年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后辗转来到陕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与光未然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新授
新授
你知道聂耳、冼星海还创作了哪些歌曲?你能唱给大家听吗?
聂耳:《卖报歌》、《毕业歌》
冼星海:《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
新授
《狂人日记》、《孔乙己》
新授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节选
“吃人”指封建君主专制是一种压迫人的制度,《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真实面目。
新授
你能试着分析其它作家的作品是如何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吗?
新授
类别 姓名 代表作
文学
美术
音乐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
郭沫若
《屈原》、《女神》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徐悲鸿
《愚公移山》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总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杰出的文学家鲁迅、郭沫若、丁玲、赵树理;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聂耳等。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练习
D
2、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1898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练习
B
3、关于《奏定学堂章程》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
B.它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C.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
D.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练习
D
4、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是( )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练习
A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教育近代化
京师大学堂
《奏定学堂章程》
废科举、兴学堂
文学艺术
鲁迅《狂人日记》
郭沫若《屈原》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徐悲鸿《马》
22、科学技术与思想(二)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