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4 12: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5课
诗人谈诗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眺望
__
曙光
  
zhà

门kǎn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
B.《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中,诗人由月光产生“错觉”联想到曙光,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C.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炼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D.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
错觉是把曙光误认为日光的来,临。
3.下列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赏析,不符合《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深夜的记忆》写诗人深夜醒来,误以为月光是阳光,诗中的“阳光”实指“曙光”。
B.诗中运用了反衬、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
C.诗人是敏感的、乐观的,诗歌也表达出他对新生活的向往。
D.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延安,诗人的心声也代表了当时许多在延安的人们的心声。
4.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新月》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 反对谁的 请说说理由。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赵: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钱:“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这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像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孙:“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李: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甲)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成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乙)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5.诗歌中“深夜”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试结合诗歌创作的年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吗 为什么说“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文中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 请写在
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出其不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9.仿照示例,指出后面几项分别比喻什么。
例:敲出星星之火:比喻为实现某一个目标而树立了信心。
(1)点燃熄灭的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亮夜行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你走向黎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这句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理想可以促使人不断进取,处顺境,不自满;处逆境,不消沉。
B.理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
C.由追求温饱到追求文明,由追求安定到追求繁荣,都是人们的理想。一句话,理想就是对进步的追求。
D.从饥寒到温饱,到文明,从离乱到安定,到繁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
12.解释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B.富有理想的人,会永远保持一颗追求真理的童心。
C.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一生都会有旺盛的精力。
D.追求理想,可以使人获得神奇的精神力量。
参考答案
1.tiào
shǔ


2.D
3.B
4.孙同学的分析有误,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没有视觉。
5.此诗写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当时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
6.不是。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至少不仅仅是指作者自己,“我”是对时代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7.略
8.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9.(1)比喻经历了一番挫折后找回一度失去的奋斗目标。
(2)比喻在艰苦的奋斗历程中坚定必胜的信心。
(3)比喻引导你走向成功。
10.比喻、拟人。
11.D
12.实现崇高的理想,需要人们长期的奋斗,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13.A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