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4 12: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镶嵌
 
山岚
  
静mì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这首歌在大陆曾风迷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熔会起来了。
②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拨地参天,八面威风,雄据山间,无可匹敌。
错别字


3.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句中横线上写出一句恰当的话。
古运河,你是那么文静,几乎看不到你翻卷的浪花,感不到你奔流的激情,听不到你生命的呐喊,你缓缓的向前走着,
,和两岸的田野絮语着豪情,默默的奔向自己的期待。
4.下面是阿里山×月×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人文关怀
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月×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一28℃,风力:<3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5.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答:
6.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
7.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答:
8.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答:
9.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江南小镇
余秋雨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杉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__________,多了一点____________。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
条石板街道。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区。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户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碰到了别人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兴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处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岁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舶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需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那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桩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径自乐呵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 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
实力远超这些旅游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么多群众角色呢 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哪家电影厂正在桥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10.文中第一段空缺处应填上的短语是
(
)
A.浑朴奇险畅达平稳
B.杂乱无章
畅达平稳
C.浑朴奇险明艳动人
D.杂乱无章
明艳动人
11.“在这里则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引用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知道”的原因除了“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去那天……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qiàn
lán


2.迷→靡
熔→融
拨→拔
据→踞
3.举例:迈着沉重的步履。(上下文连贯即可)
4.示例: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一28℃,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注意安全。
5.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6.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7.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8.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9.C
10.A
11.①河流不是日常旅行的障碍,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②河流成了流动的家园。
12.①把江南水乡和梦中的故乡融为一体。②将江南水乡和人们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13.周庄的景物与“我们”潜意识中的意象是一致的。
14.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让人觉得仿佛是一个未被现实世界熏染的世外桃源。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