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
(1)时间:1947年-1948年底。
(2)地点:解放区。
(3)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4)意义。
①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是_____________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解放战争2.民主运动:
(1)地点:国统区。
(2)内容:反对国民党的_________________政策。
(3)代表。
①台湾“二二八”武装起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罢课示威游行。
(4)意义: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_______战线。卖国、内战和独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第二条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背景:1948年,中共中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作出同国民党军队进
行_________的决策。
2.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战略决战3.三大战役:中原华北刘伯承邓小平东北长江以南华北全境4.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
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154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背景: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再一次玩弄_________阴谋,但最终破产。
2.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_____
_____________》。
3.战线:西起江西_____,东到江苏江阴,分三路强渡长江。
4.战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城,占领总统府。
5.影响: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___年的统治覆灭。“和平”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湖口22【比较记忆】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覆灭。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挺进大别山是为了转入战略进攻;渡江战役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知识拓展】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的离合
(1)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与祖国分离50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3)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了今天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史料解读】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
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解读】这是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的向全
国进军的命令。体现了彻底消灭敌军,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的
决心,在这一命令指导下,发动了渡江战役。【知识构建】
A:_________ B:_________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历史线索】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人民解放战争走向了胜利。 三大战役的波澜壮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千帆竞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探究。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材料一 观察以下图片(1)三幅图片分别与哪一战役有关?分别发生在哪一地区?
提示:图一是辽沈战役;图二是淮海战役;图三是平津战役。分别发生在东北地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华北地区。【诗中战役——战术分析】
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
①辽西大地好金秋,打狗关门万炮吼。
②中间突破碾庄圩,伯韬亡命兵团歼。
③平津战役长蛇斩,先攻两头莫怠慢。(2)诗歌分别对三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做了精彩描述。请你概括一下,这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战术分别是什么。
提示:关门打狗;中间突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乘胜追击——渡江战役】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
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
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
指的是什么?
提示: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推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学史明理——制胜之道】
材料四(4)结合上面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国民党方面:发动内战,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政治独裁,统治腐败等。 一课一练·提素能
一、选择题
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群众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
A.双十协定的签订
B.土地改革的胜利
C.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D.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此情景。
2.(2014·昆明学业考)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决定首战东北。为此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首先从辽沈战役开始。
3.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解放军领导人在辽沈战役中高超的指挥艺术的一项是
(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锦州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咽喉,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4.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一著名战役的示意图。该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由题图中“徐州、双堆集、碾庄、陈官庄”等地名,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双堆集、碾庄、陈官庄是主要歼敌的地点。
5.历史铸就纪念章,纪念章深化人们对难忘历史瞬间的印象。2015年是淮海战役胜利66周年,有关淮海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
A.淮海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
B.参加作战的有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C.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此次战役是1948年9月发起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北平和平解放发生在平津战役期间,A错误。D中1948年9月发起的是辽沈战役,错误。淮海战役中作战的部队是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故排除B。
6.(2014·衡阳学业考)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再现史实能力。由题干信息“1949年”“北平完全解放”可知本题选择B。
7.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这里的“宜生兄”是
( )
A.李宗仁 B.张学良 C.佟麟阁 D.傅作义
【解析】选D。抓住关键信息“北平和平解放”可知当时驻守北平的国民党最高将领是傅作义,故答案为D。
8.“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题干词中“长江”,可推断出这首词描写的是渡江战役。A发生在华北,B发生在东北,D发生在长江以北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只有C与题意相符。
9.173年前,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78年前,它目睹了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66年前,它见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在它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它”是 (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历史事实的能力。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大屠杀”指的是南京大屠杀;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故“它”是南京。
10.(2014·南宁中考)“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民谣体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人民的大力支持,才有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1.(2014·烟台学业考)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题干示意图中的战役都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展现了防御、进攻、决战、胜利的进程。所以选C。
二、非选择题
12.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三分别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图二所反映的“大决战”指的是什么?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一战役直接相关?
(3)从上述三幅图片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4)图一和图三所反映的两大历史事件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5)通过以上图片和问题的解决,你能拟定一个合适的探究主题吗?
【解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1)(2)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其中图三还考查了学生的时间换算能力,“中华民国卅八年”即1949年。第(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这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国共处于战争对峙状态。所以图一和图二、图三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内战”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国共关系的变化,对于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对于中华民族“合则有利,分则有难”。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了祖国怀抱。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裂至今。第(5)题,所拟定的主题符合三幅图片的内容或线索发展即可。
答案:(1)图一:抗日战争胜利(或日本无条件投降,或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图三: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或解放军占领南京)。
(2)“大决战”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渡江战役直接相关。
(3)变化:合作-内战(或分裂)。
启迪: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认识合理,有针对性即可)
(4)日本投降后,台湾结束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裂至今。
(5)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或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辉煌的革命历程、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等。(符合三幅图片的内涵或线索发展即可)
单元评价检测(四)
第四、五学习主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2.如果你导演话剧《西安事变》,下列哪个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 )
A.蒋介石 B.张学良
C.毛泽东 D.周恩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为了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由此判定本题选C。
3.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此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爆发 D.一二·九运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因果关系的是 ( )
A.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B.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正式合作
C.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D.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分析图片信息“卢沟桥”“宛平”可知是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之后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故选B。
5.(2014·梧州中考)2013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望历史,国共两党曾有过多次合作。下列与国共合作有关的事件是 ( )
①抗击八国联军 ②创建黄埔军校
③进行北伐战争 ④坚持八年抗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②③④与国共合作有关,抗击八国联军时国共两党都未诞生,故本题选择B。
6.(2015·娄底质检)只有正视过去,才能着眼未来。70多年前,日本军队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大规模集体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 )
A.建立“731部队”,用人体做细菌实验
B.“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
C.制造南京大屠杀,中国30多万人遇难
D.轰炸重庆等城市,造成无数平民伤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史实能力。依据所学知识,题中对于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描述,反映的是震惊中外的惨案“南京大屠杀”。
7.(2014·大庆学业考)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的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
(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宗仁指挥的是台儿庄战役,其余三项与他无关。
8.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 )
A.时间 B.背景 C.指挥 D.意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百团大战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从而判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与事实不符。
9.“团结一致,争取胜利”是中共七大召开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以
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
A.毛泽东 B.陈独秀
C.周恩来 D.刘少奇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中共七大上,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10.(2014·东营学业考)1942年,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
A.中国是世界强国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问题能力。题干材料罗斯福的话突出了中国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故本题选择B。
11.“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个“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长征的胜利,红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C.中共七大的召开,全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D.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中“奇迹”指的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的结果。
12.采用年代尺是我们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小明在探究某两国关系发展简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他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
C.中日关系 D.英美关系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见,此年代尺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关系。
13.(2015·瑞金模拟)1945年,《大公报》记者子冈报道:“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里所说的“喜讯”指的是 ( )
A.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C.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依据题干中“1945年”可排除D。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报道的表述分析,本题应选C。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受到当地民主自由人士的欢迎。
14.(2014·镇江中考)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张学良只参加了西安事变,之后被蒋介石软禁,再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是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谈判。因此将含有①④的选项排除。相似之处为②③。
15.“抗战以来国共两党团结御侮的友好气氛”被什么事情彻底破坏了 ( )
A.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
B.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进攻
C.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D.国民党对华东解放区的进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16.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
A.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
B.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C.攻占锦州,形成关门打狗态势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依据题干中“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可推断出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17.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请你根据三幅图片,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 )
A.全面内战爆发 B.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C.战略大决战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片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第一幅图中的“沈阳、锦州”可知此次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从第二幅图中的“张家口、北平、新保安”可知此次战役指的是平津战役;从第三幅图中的“双堆集、碾庄、徐州”可知此次战役指的是淮海战役,故选C。
18.(2015·山西农大附属中学质检)“图像是可视的历史”。右面这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它标志着 ( )
A.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被基本消灭
D.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它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19.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一片船只结束”。请问“一片船只”指的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是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而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标志是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所以“一片船只”是指渡江战役。
20.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归纳能力。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1)“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4分)
(2)材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回答,抗日战争胜利具有哪些重大意义。(不得摘抄原文)(4分)
(4)2012年8月15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对此,你有何感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理解归纳能力,阅读材料是解题的关键。首先,根据“1945年”“半个世纪以来”可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第(1)题可解答。第(2)题的解答关键是“材料告诉我们”,经分析,可知是因为反法西斯力量(中、苏、美、英等国)的联合打击。第(3)题的解答既要从材料中概括,同时还不能摘抄原文,故可从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洗刷了民族耻辱、是首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方面回答。第(4)题属于主观题,观点正确即可。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反法西斯力量(中、苏、美、英等国)的联合打击。
(3)中华民族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消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威胁);洗刷了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侵略斗争的首次完全胜利。
(4)我们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实现世界持久的和平;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观点正确即可)
22.(2014·绥化中考)下面是蒋介石两封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电报,仔细阅读电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未寒即8月14日)
——1945年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
(1)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变?蒋介石对这一事变持什么态度?(4分)
(2)依据材料二判断这封电报发于中国哪一重大事件之前。你认为蒋介石为何发起这一重大事件?(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封电报造成的最终结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东北”“蒋介石”“张学良”,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从电报的内容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这一事变态度是不抵抗;第(2)题根据材料中倭寇投降、1945年和所学可得出这封电报发于抗日战争胜利前;根据所学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欺骗人民,也为打内战赢得时间;第(3)题根据所学可得出由于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而重庆谈判最后的结果是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
(2)重庆谈判;欺骗人民,为打内战赢得时间。
(3)前一封电报,造成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后一封电报,使国共两党举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23.纪念章是为纪念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所发行的,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
读图回答:
(1)你知道图一的纪念章是为纪念哪一军事行动吗?该军事行动有怎样的影响?(2分)
(2)图二、图三、图四分别是为纪念哪场战役?这三场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4分)
(3)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图几哪次战役有关?使哪座城市和平解放?(3分)
(4)图四所纪念的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2分)
(5)图五反映的是哪场战役?此战役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请你说出这个城市的名字以及这个政权的名称。(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第(1)题根据图注中的“大别山”三个字,可知这是为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第(2)题根据提示可知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第(3)(4)(5)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3)图三、平津战役。北平。
(4)淮海战役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打下了基础。
(5)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24.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明同学用表格形式演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特征
时期
时间
标志
影 响
第一次合作
?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召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第一次分裂
十年
内战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日本侵略
第二次合作
?
1937-1945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取得抗战胜利
第二次分裂
解放
战争
1946-1949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至今祖国尚未统一
(1)国共两党分别在什么时期进行过两次合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1936年12月17日《桂林日报》
材料三 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特使赫尔利在重庆的合影。
(2)材料一中图1所示的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图2人物是谁?他与该校有什么联系?(3分)
(3)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结局如何?简述其历史影响。(3分)
(4)材料三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既然蒋介石无意和平,为什么他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2分)
材料四 2015年1月17日,朱立伦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当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向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发出贺电。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值此先生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之际,谨致祝贺。近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良好局面,两岸同胞获益良多,更对两岸关系发展充满期待。冀望两党秉持民族大义,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之共同政治基础,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前行,造福两岸民众,共成民族复兴之伟业。”
(5)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以及影响的认识。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进行过合作,分别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党先是面对民族危亡由对抗到进行合作,但由于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又走向对抗,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始终存在。第(2)题解读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校名称是黄埔军校,历史人物是周恩来,关系是周恩来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陕变事起”和“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变事起应指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结局是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4)题解读材料三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涉及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他是真内战,假和平,但由于他的内战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就玩弄起两面手法,为内战赢得备战的时间。第(5)题要求学生回答对国共关系变化的认识,国共的两次合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到,国共合则利,分则伤,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答案:(1)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特点:从对抗到合作,再到对抗,两党之间矛盾与斗争始终存在。
(2)黄埔军校;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3)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重庆谈判。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5)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也可)
课件43张PPT。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土改工作队员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解放区的妇女为解放军赶做军鞋 解放战争时期,仅华北、东北就有260万人参军。广大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是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学生们写在电车上
的反美暴行标语 1946年12月24日晚,北平发生2名美兵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引发大规模反美运动。“美军滚出去!”“沈崇事件”台湾“二二八”武装起义(1947年2月28日)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两条战线?1.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英勇作战,形成第一条战线;
2.国统区人民掀起反卖国、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动,配合着人民解放战争,成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要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二、三大战役的胜利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辽 沈 战 役淮 海 战 役平 津 战 役关门打狗猛虎掏心瓮中捉鳖 1.经济上:资源丰富,经济力量雄厚。2.军事上:敌弱我强。敌军时战时守,举棋不定。3.群众基础好,人民群众踊跃参军。4.胜利后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毛泽东为什么把战略决战的首役放在东北地区?关门打狗
围锦打援锦州黑山时间:1948年9月——11月指挥者: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300
万人
290
万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由内战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人数由内战初时的130万人增加到300万人,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辽沈战役后国共双方人员数量之淮海战役三大战役猛虎掏心碾庄陈官庄双堆集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你怎么去理解这句话?人民群众在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充足的兵源。
2.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3.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保障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之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瓮中捉鳖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点:华北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指挥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解放军为什么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呢?这种和平解放的方式有什么好处?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为了争取喘息时间,国民党再次玩弄和谈阴谋。三、渡江战役1.
国
共
北
平
和
谈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2.百万雄师渡大江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21日
向解放军下达的渡江作战命令江阴湖口南京战线从哪里到哪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南京的解放,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土地改革把地分,人民翻身做主人。
辽沈淮海和平津,基本歼灭蒋家军。
北平两党搞和谈,百万雄师下江南。
占领南京再追歼,蒋家王朝被推翻。1.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
A.三大战役后 B.渡江战役后
C.南京解放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A2.据统计,在辽沈战役中,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民工达
160万,担架13800副,大小车辆6750辆,牲畜80万头,
粮食0.7亿斤。这组数据说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 )
A.解放军实力比国民党军队强
B.解放军英勇善战
C.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解放军武器装备先进C3.下图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一个片段,
这一片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D4.右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
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碑文记
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
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
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