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 近代民族工业 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6.19 近代民族工业 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4 22:47:20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近代民族工业一、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_____地区。
(3)代表:_____________、发昌机器厂和_________等。沿海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2.发展:
(1)原因。
①内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_________颁布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
的进一步发展;_____________实行关税自主等财政经济措施,为民族
资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②外因:_______________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
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2)表现:民族工业不断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①轻工业发展迅速,_______和_______发展最快。
②涌现出_____、周学熙、刘鸿生、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实业家。纺织业面粉业张謇3.受阻:
(1)_______________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竞争更为激烈。
(2)抗日战争时期,_____________的侵略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3)抗战胜利后,受_____和_____泛滥的影响,民族工业处于崩溃的边
缘。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内战美货二、企业家张謇
1.人物简介: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中国近代著名_______。
2.创办实业:
(1)背景:《_________》的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货倾销,使他
产生了_________的思想。实业家马关条约实业救国(2)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了9个公司的投
资。
①1899年创办了_____________。
②1901年建成面粉厂和通海垦牧公司。
③1903年开办轮船公司、榨油厂、酒厂等。南通大生纱厂3.回报社会:
(1)提出“_______________”的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_____________。
(2)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___________。父教育而母实业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数字记忆】
“三个一、三个三”
☉三个一:一个人物——张謇;一个口号——“实业救国”;一个企业——大生纱厂。☉三个三
①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③三个特征——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沿江地区;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史料解读】
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
——范旭东《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缘起》
【解读】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这句话反映出当时民族工业科技水平低,总体较为落后。【知识构建】
A: 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短暂的春天”行业不平衡【历史线索】
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诞生之时起,就受到重重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虽然有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的“短暂的春天”,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再度受挫并凋谢萎缩。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而且还存在着行业上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上沿海沿江大城市发达、内地薄弱等不平衡特征。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起就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历经曲折,水平也落后,但是其出现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实例“探”历史】
材料一 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
驱。鼎盛时期拥有电气公司、电话公司、冶铁工厂、制冰厂等20多家
企业,几乎控制着当时福州城民族工商业的命脉,被福州百姓誉为“电
光刘”。
1911年福州电气公司电灯用户234户,电灯数2 998盏:1924年电灯用
户11 743户,电灯数64 953盏。公司起先仅限于提供生活照明用电,
1920年前后,逐渐扩充到提供生产动力用电。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规
模也不断扩大。(1)据材料一指出“电光刘”在1911年至1924年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提示:趋势: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或快速发展)。原因:①外因(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等财政经济措施,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材料二 1939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发电所损失严重。1941年福州沦陷,财产损失严重。到抗战后期,公司库存材料几乎荡然无存。企业满目疮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官员带头窃电,反动军警、特务更是明目张胆地抢电。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电光刘”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两大障碍是什么。
提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漫画“析”原因】(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决定了其什么发展特点?
提示: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其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点:艰难曲折、整体落后。【探究“得”启示】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认识。
提示: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外环境做保证;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扩大对外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一课一练·提素能
一、选择题
1.促使近代民族工业“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运动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洋务运动创办第一批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2.下列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B.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
C.是以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纷纷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为产生标志的
D.最初创办的企业有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纱厂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产生的标志是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纷纷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当时最著名的企业有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等,荣氏兄弟的申新纱厂创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能力。图片反映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B、C、D均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故A客观上减小了F2。
4.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超过了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
A.初步发展 B.短暂的春天
C.受到摧残 D.纷纷破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出现B处(1919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
①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发展实业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退出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图片可知,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①③是其内部原因,②是其外部原因,④不符合史实。
6.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增资本达1.3亿多元。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工业也发展迅速。这体现了当时民族工业的特点是 (  )
A.曲折发展 B.地区不均 C.行业不平衡 D.总体落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中所提到民族工业发展快的纺织业、面粉业、火柴等工业均属于轻工业,这说明了当时民族工业在行业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现象。故选C。
7.小李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指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时期 (  )
A.洋务运动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胜利后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和美货的泛滥,民族工业发展更加艰难,处于崩溃的边缘,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
8.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他兴办的企业是 (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9.(2014·广安中考)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
A.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都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C.都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D.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办了汉阳铁厂等近代工业;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因此二者均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0.“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学校不收学杂费,并免费供给食宿,吸引了八方贫寒学子。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终身受益。”那么,文中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是 
(  )
A.北京师范大学 B.东北师范大学
C.山东师范大学 D.通州师范学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张謇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口号,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进实业。他用大生纱厂的部分盈利及劝募所得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11.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是 (  )
A.北京博物馆 B.南京博物馆
C.上海博物馆 D.南通博物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张謇在创办学校的同时,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二、非选择题
12.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统计表
时间(年)
企业数
投资额
1863-1894
119家
680万元
1895-1898
74家
1 432万元
材料二 
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万袋)
1911年
40
600多
4.3
1919年
120
4 500
18.8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1)分析材料一,就投资额看,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是在哪个时期?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时期?请你分析其形成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解析】本题是识图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通过分析材料一的表格,从年平均新办的企业数和投资额来看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材料二中曲线变化显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9年),以及中国以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的过程,再结合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由材料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闭炉停机……其他工业,也皆消沉”,可知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第(3)题迎刃而解。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但必须在深入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或《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掠夺。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4)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虽有较快发展,但最终受到打击,发展历程艰难。
课件29张PPT。第19课 近代民族工业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1.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一、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说说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初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带。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和缫丝机  到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总共创办了300多家企业。当时最著名的企业有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和同文书局等。周廷弼创办
江苏吴县苏经缫丝厂(1897)陆润庠[xiáng]创办
苏州苏纶纱厂(1896)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年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原因 :1.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内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因)
表现:新建厂矿数量多(600多家)
   投资总额大(1亿3千多万元,超过辛亥革命前   
   50年总额)荣宗敬
(1873-1938)荣德生
(1875-1952) 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二人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纺织业是当时最大新式工业。1913年到1920年间,新增50多家。纺织业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面粉业是当时第二大工业。大战期间,新建面粉工厂有百余家。中国从面粉输入国转变为输出国。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排挤,兼并;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家危亡,民族工业也遭到灭顶之灾;
4.抗日战争后中国又陷入了内战,且美国产品在中国倾销泛滥,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原因 贵府少大老
爷张謇恭应
殿试一甲第一名
赐进士及第
钦点翰林院修撰二、企业家张謇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考中状元后,他没有去当官,而是回到家乡,创办工厂,兴建学校,还开办了全国第一家博物院。1899年建成大生纱厂,后形成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曾担任民国初年的实业部长和农商总长等职,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张謇的实业之路张謇为什么要从事实业?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
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
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
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
……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大门大生纱厂车间张謇创办的事业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师范学校
(初名通州民立师范学校)  张謇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堂)以及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参与筹划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并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市南京大学、台湾桃园国立中央大学)的筹建。“父教育而母实业”张謇纪念馆(江苏南通) ?  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清末
状元是( )
A. 张之洞 B. 张謇
C. 范旭东 D. 卢作孚B2.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C.清政府的扶持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3.材料:“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难道他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 请回答:(1)材料中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指的是谁?如何评价他?
(2)材料中说“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呢”是什么意思????张謇,清末的实业家,教育家 张謇本来是状元的身份,却回到家乡去创办实业,从事工商业。(3)我们要学习这位状元什么样的精神?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敬佩和学习。 父教育而母实业。
——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