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4 11: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囚绿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3、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书目推荐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学习《囚绿记》,不妨先阅读散文集《囚绿记》的序言,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文本教学
1、情景导入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在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
2、、文意概括24
(1)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3
提示: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确“一片绿影“情有独钟(喜爱绿色的举动)。C
(2)作者为什么对这“一片绿影”如此倾倒?Y
提示:因为绿色是宝贵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I
(3)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4
提示:让学生了解囚绿的动因,“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喜爱绿色的举动)C
(4)被囚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f
提示: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意在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文本,切忌泛泛而谈而抓不住要点(喜爱绿色的举动)。e
(5)请根据被囚常春藤的特点,尝试着归纳出它的象征意义。o
提示:一是象征它是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二是象征着作者憎恶黑暗和罪恶、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三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V
(6)请归纳出本文的结构脉络。E
提示:
结构脉络应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L
1.
字词整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k
急不暇(
xiá
)择
移徙(

) 揠(

)苗助长 g
淅沥(xī
)(


涸辙(

)(
zhé
) B

猗(

)郁
蕈(
xùn
)菌 /
4、语言品析/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V
例如:(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表达了 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即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P

(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x
(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表达了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c
(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表达了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变为朋友。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Q
五、课堂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思路点拨】4587478
同学们就此问题探究时,首先应着眼于全篇,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梳理。文章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是常春藤“绿色”之演进变化;二是“我”对“绿色”由“囚”到“放”的过程。其次,对“绿色”的象征意义进行挖掘与延伸。如“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是不屈精神与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
【明确】
作者把文章命名为“囚绿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4587478
(1)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作者赋予“绿”象征意义,从而以“囚绿”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期待。4587478
(2)因爱绿而囚绿,“囚绿”更能显示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执著不屈的个性特征。
(3)作者的命运与绿枝条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精神上的激励。
(4)时值日寇入侵,“烽火四逼”,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作者深有陷于囚牢之感,愤怒、忧虑、烦恼以及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尽现。可见,作者以“囚绿记”为题,是有其深刻内涵和特别意义的。
2、本文在表达上有何特色?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首先应清楚“表达”包括“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两个层面。其中,“表达技巧”应着眼于“构思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层面,结合具体语句,尤其是本文中“象征”“比拟”“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明确】
(1)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记叙了作家旅居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饱含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4587478
(2)象征比拟,层次井然。文章写于抗战时期,所述之事发生在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祝福,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叙当中。
(3)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
(4)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和谐。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思融为一体,与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
六、课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禁”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
囚绿记



寻绿——喜悦
绿是生命、希望
象征民族性格

观绿——留恋
慰安、快乐
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
追求光明的性格
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
永不屈服于黑暗
寄托美好祝愿

怀绿——怀念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