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4 11: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
一、教材简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我认为制约本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二点不利因素是:
1.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文言文课,认为文言文一种比较费力又很难进入的文体。
2.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和实词,不容易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理解重点词句。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判断句式的了解与掌握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背诵第一段,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五、教学难点
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24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3

2、初步理解课文;C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Y
六,教学过程 :I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4
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C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f
二,作者简介e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o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V
四.自学感悟,初读课文E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L
传道(chuán) 句读(dòu ) 针砭(biān) 阿谀(yǘ) 巫(wū)医
郯子(tán) 苌弘 (cháng) 师襄(xiā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 ) 贻(yí) k
从师(cóng)
2.指导学生翻译第一段。 g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B
3、语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2).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
(3)判断句式/
1、…者,…也。V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x
2、者也。c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Q
3、……,……。=

刘备,世之枭雄。=
4、……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5、“为”字表判断。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也——在句中,也字靠前停顿。

B1、3个“乎”——在此相当于“于”字,意义为:在

2、4个“乎”——在此相当于“于”字,意义为:比
C师
在句中作意动用法
翻译成“以……为师”
(3).学生诵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
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的总论点,教师的职能,择师的标准以及从师的原则。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努力去预习一下余下的课文.

七.,板书设计4587478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4587478
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八,作业布置
C层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传道(chuán) 句读(dòu ) 针砭(biān) 阿谀(yǘ) 巫(wū)医
郯子(tá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 ) 从师(cóng)
B层
2.翻译下面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ABC层
背诵课文第一,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