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6 小石潭记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6 小石潭记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4 16: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课题)名

小石潭记
学时
2-1
总课时
80—56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记叙的顺序。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过程方法
反复朗读,结合工具书,自主理解重难点字词。学习作者生动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文中自然风光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生动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学生特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理解句意,结合背景,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导入:由介绍“记”引出《小石潭记》师:古代有一种文体叫做“记”,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上册中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认识了那里美丽独特的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小石潭记》,跟随他的脚步来认识他心中那潭奇特的水潭。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篁
(huáng)
坻(chí)
参差(cēn
cī)
屿(yǔ)
嵁(kān)
缀(zhuì)
佁(yí)
翕(xǐ)
怆(chuàng)
邃(suì)
龚(gōng)2、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本文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因是河东人故又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2、老师泛读课文,并做相应指导。3、生自由朗读。4、找学生模仿朗读。三、学习研讨疏通文意: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2、检查合作成果。(1)翻译课文。(每组一自然段)(2)词类活用。①月光下澈(向下)
②俶尔远逝(向远处)
③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④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3)一词多义。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全石以为底(把)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过清(因为)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四、理清结构,整体感悟。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氛围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五、整体感知思考: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六、布置作业:1、搜集描写山水的诗句。2、背诵课文。
认真听老师讲解文题。大声认读字词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认识记这种文题。学生齐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自主翻译。明确作业与重点字词。
为学习课文做好伏笔与铺垫。熟悉回忆课文中的字词。熟悉课文内容。注意朗读节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认识积累重点、难点字词。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