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4 22:16:43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激情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两首外国诗,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课题解析】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描写夏日的草地,篱笆的浓荫,还有冬夜让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火炉,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与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
《夜》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6岁。?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的风光。?【字词梳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树篱( ) 栖息( )  茸茸( )
秧鸡( )  寂静(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昏yūn( ) 夜yīng( ) 
微yàng( )líqīróngyāngjì晕莺漾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 :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
② :停留、歇息(多指鸟类)。
③ :昏暗。
④ :泡在水中,多比喻沉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栖息幽暗沉浸蝈蝈与蛐蛐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1.《蝈蝈与蛐蛐》中,“大地的诗歌”具体指什么?诗人如何描述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感知诗歌内容 “大地的诗歌”具体指夏天蝈蝈的“乐音”,冬天蛐蛐的“歌儿”。
诗人用“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阴凉的林”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草丛中间”等美好的景象来烘托夏天蝈蝈的“乐音”美妙动听。用“寂寞的冬天夜晚” “一片宁静”“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等冬夜的冷清、家中的温馨来衬托冬天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感知诗歌内容
2. 《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突出主旨。
夜 意象:松林、夜莺、
秧鸡、小溪、
月光、原野上的青草。?
反复朗读《夜》,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写夜景?体会意境,说说诗人笔下的夜景有什么特点?静谧 美好《夜》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合作探究
1.《蝈蝈与蛐蛐》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运用联想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旨,歌颂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合作探究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2.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感受《蝈蝈与蛐蛐》中精致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合作探究
3.《夜》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诗人调动视觉和听觉,写河水“流入梦乡”,“松林失去喧响”,夜莺“歌声沉寂”,“秧鸡不再欢嚷”,溪水“轻轻地歌唱”,从听觉写夜的寂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等从视觉渲染夜的静谧与美好。合作探究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方法指导:从具体内容、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蝈蝈与蛐蛐》
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旨,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 《夜》
着力描写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渗透丰富的生命底蕴。 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 迁移拓展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以“夜”为题材,写一首优
美的小诗。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冬)蛐蛐的歌儿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板书设计夜
叶赛宁安适、宁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