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情为出发点引领提升
——我的《石壕吏》教学设计
[ 设计理念]
《石壕吏》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漠然以对,而老师越是讲得有情感,越是有学生偷偷地发笑,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呢?
古诗歌包括这首《石壕吏》,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跟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远的距离,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引领学生穿越障碍,走近作者,走进经典,尤为关键。教学设计应以原始理解为起点,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的起点态度个性,在反复读中引领提升,给学生生成答案的空间和过程。
我将《石壕吏》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1调查学情,了解他们的困惑和不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比如石壕吏为什么晚上抓人?老头那么大年龄了为什么还能逾墙走?为什么石壕吏不说话只有老妇自语啊?他们为什么不抓杜甫?杜甫为什么不制止?等等。2针对学生问题提供助读资料、做练习或者研读解析。目的是解决困惑解读文本读出深度和情感。3注重朗读,以朗读指导为主线,多层次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拉近经典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一个黄昏,历经战乱之苦、身心疲惫的杜甫好不容易投宿到一个农家,仿佛在汪洋中暂时找到了安稳的小船。夜深人静,一阵阵叫嚣、一声声哭泣,惊醒了他……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叙事诗《石壕吏》,体味文字背后的无尽苦痛。
二、试读课文,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评教师点评
3、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朗读六个重点字音(两遍):
逾yú
邺yè
戍shù
妪yù
衰shuāi
咽yè
看kān
(2)读出音长:可以按古人的读法,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比如:暮(mù)投(tóu)石(shí)壕(háo)村(cūn)有(yǒu)吏(lì)夜(yè)捉(zhuō)人(rén)
(3)试读课文一、二段:读准字音、读出音长、读出节奏
4整体把握内容
叙事诗
什么人干什么事
(板书
有吏夜捉人)
三、具体研读
针对学生问题提供助读资料、做练习或者研读解析。目的是解决困惑解读文本读出深度和情感。
建议:1问题分类
如按人物分成诗人、老翁、老妇、吏、媳、孙等
2小组合作,但老师要引领提升
3各种形式的诵读贯穿始终
常见问题有:
(一)老妪角度1致词的层次和目的
2为什么隐瞒事实?自请服役?
3为什么说“且偷生”?
总结品读老妇之苦:
(1)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品读一个“新”字两个儿子丧命,还有一个朝不保夕,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老妇是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苦难的家庭,没有希望,没有盼头,是不幸中的大不幸
(2)无奈的命运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古人说文言,实字好比骨肉,虚字好比气质两个虚词,一“且”一“矣”,更多地隐藏了了老妇无限的绝望和伤痛,聚焦了所有的无奈、沧桑和老迈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自请服役有自愿快速离去之意,这种想法来自掩护老翁、照顾儿媳、保护孙子的心理;由“请从吏夜归”一句可看出,差吏没抓到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人民在国难面前的担当;是杜甫悲悯情怀的曲折寄托
(3)困窘的生活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更”,实在之意,突出被逼无奈的处境;“无完裙”突出家境的贫寒、困窘
(二)石壕吏角度:1为什么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2题目是石壕吏,为什么写石壕吏的内容那么少?
这个问题可先问学生能否感受到石壕吏的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然后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体会“藏问于答”的留白艺术;最后试着根据妇人的“致词”推断“吏”言,可加入神情与动作。学生会感受到虽然内容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
(三)诗人角度
1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华州司功;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
2为什么杜甫见石壕吏抓人却沉默不语?
借助注释读“苦闷”
出示背景
朗读注释①,标出反映“安史之乱”发展的关键词,重读“崩溃”、抽丁两个词,思考:这两个词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现状?
【“崩溃”、“抽丁”两个词,说明“夜捉人”式的征丁拉夫是是迫于情势,不可避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杜甫非常同情一家人的遭遇,但又希望尽早结束战难,而抽丁又不可避免,他在既忧国又忧民中十分矛盾痛苦,矛盾下的一言不发让他彻夜难眠,哀沁心脾】
(四)老翁角度
可引导研究异常的细节,对比体会老翁之苦。
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什么意思?“逾”可以换成“攀”吗?为什么一个年老体衰的老翁会这样快速地越过墙头?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想像:痛失儿子、妻子的老翁将在形单影只,恐惧不安中了度余生。
(五)其它:1“夜久”表达了什么?(“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而诗人也彻夜未眠。“如闻”表明“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2为什么差役不去抓别人而只去老妪家?
(以一当十,只有120字情节曲折人物鲜明,道尽了时代的灾难,百姓的凄苦。对比阅读袁枚的《马嵬》)
四、结束语
别林斯基: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