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上学期七年级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上学期七年级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5 22:23:47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全卷共2个大题,共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选择题
26
27
28
29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共50分)
1.
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人类叫什么吗?(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2.生活在距今约71万—23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采集,懂得使用天然火,吃上了熟食。”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3.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不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居住地区不同②体质特征不同③取火方式不同④装饰品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5.
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黄帝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6.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彩陶盆
③半地穴式房子
④干栏式房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黄帝
B.炎帝
C.禹
D.舜
8.
株洲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神农湖、神农阁、神农坛等景观,这些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A.炎帝
B.黄帝
C.禹
D.舜
9.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
通过学习历史,小明得出一个认识:统治者残暴无道导致国家的灭亡。他是从哪些统治者身上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启
②桀
③汤
④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1.
礼仪教化是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礼仪教化的实质是


A.维护奴隶主统治
B.调节社会矛盾
C.稳定社会秩序
D.讨好劳动人民
12.
如果你是生活在西周初年的一个男性平民,下列表述中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你可以与其他平民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
B.你可以拥有家庭副业
C.你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
D.你可以同一个卿大夫的女儿结婚
13.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4.楚庄王时期,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派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成语是(
)
A.卧薪尝胆
B.退避三舍
C.问鼎中原
D.朝秦暮楚
15.
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吴
③楚
④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部的诸候国是(
)
A.楚国
B.齐国
C.燕国
D.秦国
17.某班同学以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编排课本剧,剧中主人公应当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宋襄公
18.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有位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夫差
19.铁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商西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0.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A.司母戊鼎
B.鱼纹彩陶盆
C.甲骨文
D.冰裂纹瓷器
21.
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渔米之乡”得益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白渠
22.
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这种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晋朝
23.
下列这些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24.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5.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读下图
材料二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材料三“平王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为了将材料一中图片的信息补充完整,①、②处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3)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西周分封制的影响。(2分)
(4)从材料三可看出这一制度有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27.读右表,请回答:
(12分)
(1)右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实践者是谁?依据右表说出该朝代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6分)
(2)上面制度的开创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巩固统一?(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1)商鞅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他代表的是那个阶级的利益?(2分)
(2)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4分)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2分)
(3)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4)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当今改革开放,你能得到什么启发?(2分)
29.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15分)
请回答:
(1)孔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哪一部著作里?(3分)
(2)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他对古代教育有哪些杰出贡献?请你列举他的教育名言2条。(8分)
(3)假如你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你主张世界上的人要相互关爱,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那你觉得“诸子百家”中哪一个思想家跟你志同道合?(1分)请你概况一下他的思想主张。(2分)
(4)战国时期提出法治、中央集权的是哪位思想家?(1分)
炎帝
黄帝




①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共50分)
1.A
2.B
3.C
4.D
5.C
6.B
7.A
8.A
9.A
10.D
11.A
12.D
13.D
14.C
15.
D
16.A
17.B
18.C
19.C
20.A
21.C
22.B
23.B
24.C
25.A
二、非选择题
26.(1)制度:禅让制;人物:启。(2分)
(2)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2分)
(3)影响:西周通过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4)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霸主手中。(2分)
趋势: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2分)
27.(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秦始皇。(2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分)
(2)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焚书坑儒等(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8.(1)法家(1分);地主阶级(1分)
(2)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4分)推行县制。(2分)
(3)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分)
(4)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
29.(1)春秋时期,儒家学派,《论语》。(3分)
(2)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学生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等(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教育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答出两句即可得4分)
(3)墨子(1分),兼爱、非攻(2分)。
(4)韩非子(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