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细胞》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第1单元
走近细胞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掌握高倍镜的使用方法;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识记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2.高倍镜的使用。难点: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PPT演示:病毒的种类、增殖等的资料,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概念模型图,反射弧结构模式图,病毒、细菌、蓝藻的结构示意图,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比较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图解及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板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及答案等。2.材料用具:显微镜
教学建议
教师可通过播放病毒、细菌、蓝藻的结构示意图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不同基本结构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强调细胞是最微小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通过分析细菌、蓝藻的基本结构,借助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指导学生了解细胞的多样性,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及高倍镜的使用方法;通过对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图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掌握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建立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min
1.PPT演示:病毒的种类、增殖等的资料和病毒、细菌、蓝藻的结构示意图。2.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走近细胞。3.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细胞”进行遐想,4.PPT演示问题,如:
①若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可怎样分类?
②病毒无细胞结构,它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1.观看PPT演示的内容,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努力找出所展示内容之间的关联。思考问题。①若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则可分无细胞结构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
②病毒无细胞结构,它的生活环境是活细胞。
PPT演示图片及问题和答案
第一层级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6min
1.布置学生预习教材,补充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填写。2.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任务完成后思考,以达到了解学生预习效果的作用。3.PPT演示问题:①叙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②原核生物的种类及原核细胞与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③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什么层次?其生命活动能否离开细胞?④细胞学说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⑤使用显微镜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做好预习笔记:通读教材,使用关键词如“主要区别”、“基本内容”等在教材相应位置做说明,将教材中用“粗体”说明的内容及“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找出,用笔做好记号2.独立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填空。3.思考讨论PPT演示问题及教材“思考与讨论”中提及的问题。
PPT演示问题
交流讨论
5min
1.抽检学生[知识体系梳理]的完成情况。2.以学生起立回答问题的方式,针对PPT及教材“思考与讨论”中呈现的问题抽查提问,了解预习效果,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解答。PPT演示答案,提醒学生注意听取信息,做好笔记。①(PPT演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概念模型图)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②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原核细胞与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无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有成形的细胞核。③(PPT演示病毒的种类、增殖等的资料)因为细胞是最微小的结构层次,所以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④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⑤使用显微镜的一般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3.引导学生分析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1.分组交流预习中存在的疑问,提炼问题,组间讨论,师生交流。2.将教师对问题的点拨、解释与自己的答案作对照,吸取精华,弥补不足,及时纠正答题思路的偏差。如当我们听说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时,则会习惯性地认为蓝藻的光合作用是通过蓝藻的叶绿体完成的,却没去注意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根本就不存在叶绿体的事实。3.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本课时的重点、难点,顺利成章地进入第二层级的学习。
PPT演示资料、图片及答案
第二层级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了解细胞结构
9min
1.PPT演示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2.PPT演示细菌、蓝藻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注意细菌、蓝藻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引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概念。3.以细菌、蓝藻为例,说明原核生物的五种类型,PPT演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比较表,引导学生掌握这两类细胞的主要区别,了解这两类细胞具有统一性的表现。4.布置学生迅速解答学案中知识点的“例1”,并通过了解完成情况掌握教学效果。
1.观看PPT演示的内容,听取教师相关的解释,注意知识的主线: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异同点,差异性和统一性—)。2.对教师提及的五种原核生物的类型重点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完成“例1”,检测学习效果。
口述,PPT演示图、表
知识点二:显微镜的使用
9min
重点介绍显微镜的镜头(物镜和目镜)。低倍镜观察细胞。高倍镜观察细胞,重点介绍使用高倍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PPT演示:①步骤和要点是: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将之移至视野的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物像。②注意事项:换用高倍物镜时,不能直接拨动镜头,而应转动转换器;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视野变暗后,可采取换用凹面反光镜和增大光圈的方法使视野相对明亮等。介绍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其他相关知识,并使用PPT演示有关内容:如成像原理、放大倍数的计算、物镜离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与放大倍数大小的关系、改变放大倍数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理论计算方法、污点位置的判断方法及使需要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的方法等。布置学生迅速解答学案中知识点的“例2”,并通过了解完成情况掌握教学效果。
仔细观察教师对显微镜的操作,掌握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观看PPT演示,对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进行记录。通过完成“例2”,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建议教师之后开设一堂实验课,学生自己亲自操作显微镜,结合理论知识,好进一步所学知识。
显微镜实物操作;PPT演示
第三层级学习过程
课堂巩固
3min
布置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
课堂独立完成[基础智能检测]中的题目。
PPT演示答案
展示讲评
2min
1.抽查作业完成情况,抽查提问,检查学习效果。2.点评题目中容易出错的内容,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合理的答案。如存在“哺乳动物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个别类型、特殊的细胞)无细胞核,则认为哺乳动物是原核生物”这种错误的认识。3.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1.分组讨论题目答案,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教师探讨易错知识点,做好笔记。2.认真记好教师补充的内容。
口述
第四层级学习过程
反思感悟
2min
布置学生补充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引导学生将本课时知识进行初步的有机综合。
1.填写[思维导图构建]。2.思考这一堂课中学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内容,完成一个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
口述(教师、学生互动)
课堂小结
2min
1.简要叙述本课堂主干知识,如: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③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和基本内容;⑤高倍镜的使用。2.强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中的重要性。3.完善板书,布置课外作业(如固学案)。
1.与教师共同梳理本课堂主干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接受“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中的重要性的存在,以便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能得以理解。3.完善笔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口述(教师、学生互动)、PPT演示板书
课外拓展
继续探究
1min
围绕“细胞”,说明必修1模块的知识结构: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下一章内容的学习充满期待。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