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 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1 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11-05 10: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第4课时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第2单元
第2课时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重点难点
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难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实物:几种含糖和脂肪的食品成分说明书。PPT演示:糖的种类、分布、功能等比较表格;三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图片;富含糖类及脂肪的食物介绍;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突出磷脂双分子层);多种问题及相关答案演示;板书等。实物模型:自制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食品与健康的角度出发,如糖与低血糖、糖与糖尿病、脂肪与脂肪肝、脂肪与肥胖等等,结合PPT演示、实物模型及实际情况,引发学生思考:糖类、脂肪有什么作用,它们所含能量的情况怎样等等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考如何利用食物中的糖类及脂肪,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解答自己或亲人所遇到过的与此有关的如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PPT演示富含糖类及脂肪的食物;2.简介几种含糖和脂肪的食品成分说明书。3.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的食物中含糖和脂肪比较多?糖和脂肪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糖有那些种类?
1.观看PPT演示及听取食品成分介绍,了解糖类和脂肪的作用(主要能源物质和储能物质)。2.引发思考(糖的种类——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肪的类别——脂质),带着疑问,进入第一阶层的学习。
PPT演示、口述
第一层级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布置学生预习P30~33的教材内容,并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填空。思考讨论(PPT演示):①糖的种类及分布?②三种二糖的水解产物?③糖类的功能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④脂质的种类?⑤脂肪、磷脂的功能及固醇类物质举例?⑥生物大分子与碳链的关系?
1.预习教材,争取在教材中找寻到问题的答案,并做好注解。2.根据预习后印象,将[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3.对于需要总结的内容及需要结合生活经验等才能解答的问题提于小组交流探讨。
PPT演示问题
交流讨论
1.检查学生[知识体系梳理]的完成情况。2.抽检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如对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度、理解度等)。3.收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与学生讨论交流、统一见解。4.解答问题(PPT演示):①糖的种类及分布:PPT演示糖的种类、分布、功能等比较表格;②三种二糖的水解产物:麦芽糖(葡萄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乳糖(葡萄糖和半乳糖);③糖类的功能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细胞的能源物质、细胞利用糖障碍以至人体血糖持续偏高而尿糖,患糖尿病;④脂质的种类:脂肪、磷脂、固醇;⑤脂肪、磷脂的功能及固醇类物质举例:脂肪是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PPT演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是固醇类物质;⑥生物大分子与碳链的关系: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小组讨论预习过后产生的疑问,无法解答的交于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解决问题。2.师生之间交流PPT演示的问题,认真分析记录教师解答问题的思路、突破口。
PPT演示糖的种类、分布、功能等比较表格;三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及问题、答案
第二层级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
认识糖类
1.PPT演示富含糖类食物介绍,引导学生思考糖类的作用。2.根据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介绍糖类的分类,启发学生思考糖类的种类、分布及与生命活动休戚相关的糖类。PPT演示糖的种类、分布、功能等比较表格。3.PPT演示三种二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组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二糖及多糖的组成。
1.观看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补充食物等于补充了能量的道理,理解糖类与能源物质的关系(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2.观看PPT演示,了解、记忆糖类的种类、分布;了解人体内葡萄糖充足但细胞不能正常利用糖的病例,进一步理解糖类的作用。3.观看PPT演示,了解二糖水解产物与二糖的组成,认识不同二糖之间的区别。
PPT演示
知识点二:了解脂质
1.PPT演示肥胖患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起肥胖的直接原因。2.PPT演示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图片,引出脂肪的归类,让学生了解脂质的种类。3.PPT演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突出磷脂双分子层)以及展示自制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模型,让学生理解磷脂的功能。4.举例说明几种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的事实,让学生牢记性激素、胆固醇、维生素D等物质的归类及了解它们的作用。
1.观看PPT演示的图片,思考:引起肥胖的直接原因应该是体内脂肪过多积累。2.了解脂质的种类,除脂肪外,还有磷脂、固醇等。3.观看PPT演示的图片及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模型,认识磷脂的功能: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基本骨架)。4.记忆几种化学本质是固醇的物质的名称。
模型展示、PPT演示
第三层级学习过程
课堂巩固
布置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
课堂独立完成[基础智能检测]中的题目。
PPT演示答案
展示讲评
1.检查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的情况。2.分析、引导、解决学生由小组提交的问题。3.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点评题目中容易出错的内容,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合理的答案。如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核糖、脱氧核糖含N元素、错误地认为脂质就是指脂肪、错误地认为C元素是最基本元素的原因是其含量最多等。4.通过点评,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如肌糖原分解能形成葡萄糖吗?同质量葡萄糖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所需氧气的量及释放的能量都一样多吗?等等。5.PPT演示问题及答案。强调等等。
1.独立完成[基础智能检测]中的题目。2.分组讨论,针对答案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尽量寻找突破口,并提交给其他组和教师共同讨论。3.就知识的一些细节内容师生交流,共同探讨,纠正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核糖、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质不一定就是指脂肪;C元素是最基本元素的原因是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4.记好笔记,解决疑问。肝糖原能分解成葡萄糖而肌糖原分解却不形成葡萄糖;同质量葡萄糖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所需氧气的量及释放的能量都是前者少
口述,PPT演示问题、答案
第四层级学习过程
反思感悟
1.随同学生一起思考这一堂课中学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内容。2.指导学生补充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将知识进行初步的有机综合。
1.思考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完成一个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2.填写[思维导图构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争取对所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口述(教师、学生互动)
课堂小结
1.提纲式讲述本课时的主干知识:围绕“糖类”和“脂质”突出重点,如糖类的种类、分布、作用以及脂肪、磷脂的作用等。2.联想糖类和脂质与其他内容的联系,讲述该部分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中的地位。3.完善板书,布置课外作业(如固学案)。
1.梳理本课堂学到的基础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密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3.完善笔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口述(教师、学生互动)、PPT演示板书
课外拓展
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一粒干燥的谷子放在干燥、洁净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结果发现谷子变成了灰烬,试管内壁挂有水珠。这说明了什么?
口述、PPT演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