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5 20: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THE MASS(弥撒)
那歌声,由心底迸发,饱含热情和斗志,充满朝气,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和希望,激励我勇敢,奋进,全力拼搏,而挫折和苦难,不过是起伏的音符,令整首歌曲更加激昂有力。 来吧!魔鬼!你的存在将为我的生命乐章增添更多的伏笔和惊奇!没有你奇迹如何发生!来吧!挫败!没有你的磨练,我如何成为耀眼夺目的钻石!来吧!我的软弱! 如果我不能看见你,我如何变的刚强!来吧!对手! 没有你的参与,我与谁竞争, 没有你的参与,我的潜力如何能被激发出来!这乐章,才刚开始...... 空气布满紧张的气氛,大战即将来临,泪水划过母亲的脸庞,祖国就在身后,远方传来敌军的脚步声,大地在颤抖,是捍卫正义的时候了,热血早已澎湃,干枯树枝上最后一片树叶被寒风打落,闪电撕破了远处沉重的黑幕,看,是SS部队在前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1.了解文章相关写作背景
2.体会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3.通过细节描写,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反思,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2006),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成为一名记者。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阴森恐怖的焚尸炉。
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大批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绞刑架与焚尸炉毒气室一火车匈牙利犹太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堆积如山的尸骨 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除了纳粹暴行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题解按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毒气室焚尸炉牢 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作者是按照什么来展开的? 1.在参观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没有直接去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他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 2. 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从原文中寻找。)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客观事件作者及参观者个人感受客观个人情感浓厚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1、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有什么作用?象征。邪恶镇压不了正义,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绽放。2.十四段“一个年轻的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有意味着什么呢?”
放大这一细节,意在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苦难终于过去,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奥斯维辛幸存者重返死亡之地,向遇难者致哀凭吊者在昔日枪决人的高墙下献上束束花环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战争之殇,永运铭记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找出并赏析。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