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淝水之战,能说出北魏的建立及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理解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现象以及其对民族矛盾的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念,培养理解尊重差异、交流合作的价值观念。
二、内容分析:
本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中的第3课,上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下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呈现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的瓦解,以及其后北魏的崛起与孝文帝的改革,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史实及其意义。本课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民族大交融的体现和意义。
三、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看法,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容易片面化。基于此前的学习,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情况基本了解,但对于政权分立的时代,北方出现的人口迁移情况以及民族融合的表现和意义知之较少,对此现象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学校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具备一定操作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并乐于通过生动丰富的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小组合作学习、云课室互动学习系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考察、以及设计意图
导入:结合地图展现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迁徙和政权更替,并以易中天关于南北朝历史意义的论述设疑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1.通过历史地图反映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人口的迁徙和政权的更替
1.学生思考、回答
1.通过地图帮助学生理清人口迁徙和政权更替的史实,同时为新课学习呈现历史大背景
2.设疑:为何易中天说南北朝使“五胡没了,南北有了”
2.学生齐读易中天关于南北朝历史意义的简要论述、思考
2.易中天的话语简明而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且能引起学生的探知的兴趣
民族矛盾之危机——淝水之战
1.播放视频,淝水之战,展示问题:“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出现怎样的形势?”2.板书:南北维持分裂
1.学生观看视频材料、思考并回答
1.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以及对南北方形势的影响
2.学生做笔记
2、促民族交融之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史料教学,结合图文引导学生了解鲜卑族特点及北魏的建立
1.学生齐读史料,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
通过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培养“论从史出”的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回到历史现场”,便于学生理解汉化的概念
2.用《国史大纲》引文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2.学生阅读《国史大纲》引文,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思考并回答
3.引导学生想象改革后的鲜卑族的形象,导出改革的特点——汉化,板书“汉化”
3.想象、回答、做笔记
3、各民族交流之结果——北方民族大交融
1.运用云课室系统上课,请学接收并打开学习互动学习的ppt资料,引导学生参加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1.学生运用学习平板接收资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学生分享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史料资源,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学习,这也是本课的价值观引领
2.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疑惑
2.学生观看ppt学习资源并进行组内讨论、写下小组的观点
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渗透本课的价值观,同时突破本课重难点
3
.教师板书: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上的民族交融的变现
3.学习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学习的成果
概括性地让学生在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突破重点
4、民族大交融之利好——国家统一与文化繁荣
1.
回到引入的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
学生齐答
回到导入,解决导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大交融的内涵理解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现象以及其对民族矛盾的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师以旗袍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大交融对民族关系、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统一的意义
学生思考、与教师对话
3.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学习资源中课后反思的问题
学生课后思考
结合青春期学生的叛逆特点,引导学生遇到差异时要,懂得尊重差异,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生活智慧
5.习题
1.互动学习习题,点评
学生用学习平板作答并提交
巩固知识
五、教学资源:
易中天《南朝,北朝》
《魏书·食货志》
淝水之战视频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