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尝试写作。
过程与方法
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思考人生,感悟社会。
【教学重难点】
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并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
【导学过程】
教时安排:两教时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导入新课。
四、综合比较,思考问题
(三)表达探究:
《鼎湖山听泉》
1、作者有没有去过大殿?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提示:
去过,文中已经提到“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由此可以判断得出。
2、菩提树既然不是什么珍奇树木,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它?
“
其实……”
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掉,你看行吗?
提示:
1)、从
“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
”和“佛门视菩提树为圣树”
等我们可以得知——写菩提树是为了说明庆云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2)、这一句不应该删去。从“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
这句我们可以得知:写这一句是为了从侧面突出鼎湖山树木繁多,环境清幽。
《飞红滴翠记黄山》
1、“澜翻絮涌
”一词应该怎么理解?
提示:
1)、“澜翻絮涌”一词在这里是用来描写黄山的烟云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山的烟云比喻成大海里翻腾的波浪和洁白轻柔的棉絮,展现了黄山烟云洁白、浓密,不断升腾和翻涌的动态美。所以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像波澜和棉絮一样洁白,并不断的翻涌着。
2、
“艺术之宫”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
“梦幻”来形容?这种梦幻感和艺术的创造与云雾有什么关系?
提示:
1)、加上“梦幻”一词充分说明了眼前所呈现出来的美景不是现实生活中所能见到的,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人类的艺术所不能创造出来的。
2)、眼前所呈现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在云雾的衬托之下所产生的,黄山云雾给人创造出了梦幻般的视觉审美效果
《画山绣水》
1、“泛滥”与
“表现”“
洋溢”“充满”这三个词语相比,那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提示:
“
泛滥”一词本身就和水有关,它包含了“充满”“洋溢”
的意思,这里所描写的对象是漓江的水,所以用“泛滥”一词更为恰当些,至于“表现”一词则太过于严肃,不具有艺术表现力,所以不适宜用之。
五、百家争鸣:
《鼎湖山听泉》
1、开头起笔
这段开头起笔自然,既交代了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肇庆)和作者游玩的气候(冒雨)、游七星岩的感受(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又介绍了作者达到鼎湖山的时间(黄昏),与后面听泉的有趣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听泉带给作者的无限乐趣。
《飞红滴翠记黄山》
2、写作内容
文章不仅写黄山现在的面貌,还写了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这样全面的来写有助于读者了解黄山美景的形成过程,便于读者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黄山,从则面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六、语文实践:
与同学合作,搜集关于家乡的风物介绍,编成一个集子。
提示:
1、五个同学一组,自由组合,分工合作;
2、集子的名称自拟;
3、先查资料、做调查、访问,注意搜集关于这种风物的神话传说以及前人的诗词等;
七、知识延伸,相关诗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梅尧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