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练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人口增多 B.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
47.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二、材料题
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1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3分)
(3)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5分)
三、探究题
1、归纳自汉元帝以来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及积极影响。
课件51张PPT。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长城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鲜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 鲜卑晋西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合作探究1、汉族与少数民族互不学习,互不影响。
2、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任务:以下三种情况,哪种情况可行?为什么?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文明交往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文明交往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文明交往文明交往合作探究1、汉族与少数民族互不学习,互不影响。
2、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任务:以下三种情况,哪种情况可行?为什么?×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指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吸取、相互影响的过程。东晋与十六国西晋南方:东晋淝水之战北方:十六国前秦建立:265年
灭亡:316年建立:317年
都城:建康(今南京)
建立者:司马睿文明交往一淝水之战文明碰撞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383年前秦──东晋东晋大败前秦文明碰撞 前秦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文明碰撞建康长安西安洛阳彭城徐州剧县寿光东南寿阳寿县南京洛阳东前秦军80多万东晋军8万河黄江长淮水渤海海东海南前秦(351 - 394年)东晋(317 - 420年)夷洲前秦军进攻路线东晋军进攻路线东晋前秦形势崇尚武力,文化落后文化先进,不善征战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文明碰撞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文明碰撞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386年,拓跋珪(guī)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及其发展“马背上得天下” = “马背上治天下”?换位思考文明碰撞以农耕
为主
以游牧
为主先进相对
落后认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姓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出生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信仰:佛教
特长:精通汉文明
人物档案鲜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 鲜卑晋西五
胡
内
迁材料: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文明碰撞民族融合趋势明显增强社会矛盾激化材料1:
平城,今山西大同,地位偏北,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常年发生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材料2: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地区,洛阳汉文化浓厚,物产富足,其地理条件优越,四季分明。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农耕经济基础较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
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文明发展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辈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六个弟弟的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以汉服替代鲜卑服。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缩句游戏缩句要求:
1、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
2、而且中间有个“汉”字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文明发展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文明交往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孝文帝的民族富强梦实现了吗?文明发展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文明交融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文明交融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胡饼乳饼文明交融胡床文明交融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学汉语)论从史出文明发展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穿汉服)论从史出追梦历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婚姻:(结汉亲)追梦历程文明发展
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他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 文明交融中华文明梦文明富强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是什么?????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上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
A、学习汉语
B、改穿汉服
C、采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D1、“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当堂检测,及时巩固D2、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B 3、自习课上,小王在整理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课堂笔记,你认为应该包括哪几项?(????)
①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
②提倡和汉人通婚
③在朝廷中禁止使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④生产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③④ C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主题】文明交往碰撞,发展融合,促进中华文明发展和民族和谐
【教学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勇于追求自己的中原梦,付出努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梦想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理解追求梦想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理解民族融合,培养学生中华共同体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初一学生第二次接触民族交往问题,对民族交往问题的理解较生疏,有一定难度。以自身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民族融合是存在于身边,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民族交往问题,分析其背景(历史发展趋势)、措施、效果等,突破难点。 借助材料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趋势;利用小组讨论和学生活动加强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评价历史人物孝文帝,肯定其促进民族融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孝文帝改革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凭借武力迁移至黄河流域,越来越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逐渐融入汉族里。
本课对于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很好地教育启示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资源】
1.自制PPT课件。
2.地图:《北魏迁都图》
3.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秦长城》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以及长城修筑的目的。
长城可以抵御骑兵部队,却抵御不了两种文明的交往。
当西晋,五胡内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教学新课】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接触,相互影响频繁的时期。(先后展示地图《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阅读课本88页第二段内容,了解五胡内迁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如何交往?
1.淝水之战
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就必然导致文明碰撞,导入淝水之战。展示《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图》。西晋五胡内迁,西晋统治者压迫少数民族,最终导致匈奴造反,西晋陷入分裂割据,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继续传承汉文明,北方陷入分裂割据,进入十六国时代。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北方,挥师南下攻打建康,爆发淝水之战。
引导学生找出淝水之战的交战时间以及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前秦80万大军输给了东晋8万大军。展示双方优劣势。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割据。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汉族地主,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打败了北方各政权,于439年基本统一黄河流域。
出示图表让学生对比鲜卑族与汉族有什么差异?北魏统一北方后,统治者孝文帝面临一个问题:较为落后的鲜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推广落后的鲜卑文化?向先进的汉族学习,推动民族融合?
同时展示马克思的观点来论证鲜卑族的选择是正确的,是顺应历史趋势的。
孝文帝做的第一个举措是什么?
观看视频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过程
小组讨论:
孝文帝为什么迁都?
引导学生思考:迁都洛阳之利(友情提示: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让学生根据课文叙述加以归纳,得出孝文帝改革包括(1)社会生活: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结汉亲
并通过几则史料再次巩固这些措施的内容
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引用课文文字——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民族大融合也给汉族带来变化:汉人胡食,等等材料
孝文帝的梦圆了,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中国倡导对外开放,我们也面对多元的文明,该如何取舍?
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同时他的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我们今天实现我们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各名族的共同发展,需要民族融合。所以我们要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小结巩固】
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
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主题强调:促进民族融合,培养中华共同体意识
【拓展升华】
孝文帝改革以汉化为核心,向先进的汉族学习,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推动历史前进, 也有一些不太如意的地方,如何改进?
【布置作业】
寻找身边少数民族,思考该如何传承民族文化。
秦长城,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
师生互动,问答的方式完成三国两晋时期民族流动流动趋向,。明确各族人民长期接触的时代背景。了解民族融合势不可挡。
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
前秦文明较为落后,东晋较为先进。前秦强征各族攻打东晋,失去民心。东晋为了恢复中原,民心所向。
引导学生找出区别
迁都洛阳
讨论思考相关问题:都平城有何不利因素?迁都洛阳带来哪些有利因素?
学生阅书,找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洛阳的风貌与陈庆之想的不一样?孝文帝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
(促进北方的发展、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拉近、促进民族融合……)
结论: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巩固北魏的统治
讨论: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传承自身文明,保留本民族特色,同时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更好地丰富中华文明。
以学生兴趣点“长城”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直接给学生“民族融合”概念.
锻炼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论从史出
让学生意识到落后文明必将被先进文明所取代。民族团结是民族和谐的关键因素
体会改革会遇到阻力,改革者必定有勇有智;改革的方向——向先进文化靠拢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
通过对孝文帝的评价,再次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勇于追求自己的中原梦,付出努力,同时先进文明必将取代落后文明。孝文帝的改革促进文明交融。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明交往
↓
文明碰撞——淝水之战
↓
文明发展——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
↓
文明交融
【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线索清晰,中心突出,45分钟的教学时间显得充裕。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时期各民族的文明,融汇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涉及的孝文帝改革将本次民族融合推至高潮,“促进民族融合,培养中华共同体意识”是本课的主题,设计中安排学生相应的活动,通过思考、讨论、人物评价,加强对“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