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2016新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2016新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7 09: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导言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为什么不顾大臣的反对,一定要迁都洛阳,又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
2、拓跋硅建立北魏(386年)定都平城鲜卑族的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北魏武士俑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相处,互相往来,在经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互相影响,差异消失,趋向一致。北魏武士俑二、繁荣的北魏洛阳城北 魏平城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魏什么时候统一黄河流域?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城在哪里?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重要内容
?俸禄制
?均田制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胡服俑 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活,提倡同汉族通婚。北朝女官俑(均是汉族服饰)胡服俑汉服俑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3、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文官俑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的帝王和大臣所穿的长袍,均已是汉族服装 在北朝的一个墓中同时出土骆驼和牛车的陶,说明当时民族融合中,农业和畜牧之间的交流。思维拓展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致鲜卑族文化的尽失,你是怎样看待的呢?知识拓展1.民族融合的形式:   第一,民族迁徒。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
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
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
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
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
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
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
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2.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谢谢!